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釋名】犢,小牛。膝部髕韌帶兩旁凹陷宛如牛犢鼻孔,穴在其中,故名。《類經圖翼》:「在膝髕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醫宗金鑒》:「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外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故又稱「外膝眼」。 【位置】 膝部,屈膝時,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膝下胻上,俠解大筋中。」
- 《千金要方》:「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近外三骨箕中動脈,以手按之得窟解是。」
- 《醫學入門》:「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
【解剖】 - 肌肉:內側為髕韌帶。
- 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 血管:膝關節動、靜脈網。
【操作】 直刺1∼1.5寸。禁直接灸,艾條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濕,利膝關。 - 古典:膝痛、腳氣、下肢麻痹、犢鼻腫。
- 現代: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
【配穴】 - 膝及膝下病: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泉。
- 膝不仁:犢鼻、髀關、陽陵泉。
- 膝關節炎:犢鼻、梁丘、陽陵泉。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