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耗伤,脾气受损而出现的心神失养,脾气虚弱,不能统血的一类症状的概称。多因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病后失调,慢性出血等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健忘,少寐多梦,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不调,月经色淡量多,崩漏,或经少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心脾两虚证常见于“虚劳”、“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出血”等多种疾病中。
本证应与“脾气虚证”、“心气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心脾两虚证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表现和治法各具特点。
- “虚劳”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以脏腑虚损的表现为特点。如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食少倦怠,脉细弱,舌质色淡,舌苔薄等。多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之气,不能生化精微,生长气血。气血来源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洒陈于营卫经脉。脾气虚衰,化源乏继,心血日亏,病势日深所致。治宜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济生方》)。
- “惊悸怔忡”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以心悸不安,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舌淡红,脉细弱为特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思虑伤神,不但耗伤心血,又易影响脾胃生化之源,因而气血两亏,不能上奉于心,故见心悸不安,有无所接续之感。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选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
- “不寐”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以多梦易醒,睡眠不安为特点。多由思虑劳倦,伤及心脾,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无以生化精微,血虚难复,心神失养,而成不寐。张景岳说:“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也说:“思虑伤脾,脾血受损,经年不寐。”治宜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或养心汤(《证治准绳》)。
- “健忘”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以善忘与失眠并见为特点。多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脾,神舍不清所致。《三因方》说:“脾主意与思,意为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治宜养血益气,宁心安神,方选益气安神汤(《杂病源流犀烛》)。
- “眩晕”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以眩晕兼见面色㿠白,唇甲不华,神疲纳减,劳则易发为特点。多由劳倦内伤,心脾两虚所致。心虚则血液循环不周,脾虚则生化之源不旺。治宜养血调营,方选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
- “出血”,如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疾病中,以出血量多,血色淡红,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唇甲色白为特点。多由于心脾虚弱心不主血,脾不统血所致。治宜补心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本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脾,且多表现为气血两虚。若以气虚为主者,则多偏于脾虚;以血虚为主者,则多偏于心虚。在病机演化过程中,血虚及阴,可出现心脾气阴两虚,除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亦可因心脾俱虚,气血两亏,造成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动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的症状,不可不慎。
【類證鑑別】
- 脾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脾气虚证多因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吐泻太过所致,亦可由其它疾病影响,如肝气乘脾而形成。临床常以脾运失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肌肉无以充养为特点,故见胃纳呆钝,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而心脾两虚证虽见脾气虚的症状,但所不同的是,前者病位属脾,重在气虚,后者涉及心脾,因此?不仅有脾气虚之征。还必备心气血不足的表现,如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等,治疗患以补养心脾气血为原则。
- 心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心气虚证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阳耗气,年高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以心悸短气,活动后加重,自汗神疲,舌淡苔白,脉结代或细弱为特点。而心脾两虚证则由思虑劳倦过度引起。临床表现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的症状为主。两者虽均见心悸,但心脾两虚证因兼心血不足,故常伴有健忘、失眠,多梦,与心气虚证的心悸短气,活动后加重自是不同。此外,心脾两虚证还必见脾气虚的症状,如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等;或以脾失统血,而出现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不调及崩漏等。前者当以补气养心即可,后者则应补养心脾为法。
- 心肺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肺气虚证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所致。临床以肺气不足,心血运行不利为特点。而见心悸短气,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更甚。面色㿠白或暗滞,甚至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肺。此与心脾两虚证表现的心血亏耗,脾气虚弱的证候特点易于鉴别。
- 脾肺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二者虽均有脾气虚的表现,如倦怠食少,腹胀便溏等,但由于脾司运化,肺主治节,脾肺之气两虚,饮食不化精微,水液通调,则痰湿内停。故前者必见咳喘痰多而稀白,或面浮足肿,畏寒气怯,后者则以心血不足,必见心悸健忘,少寐多梦,自易鉴别。
【文獻別錄】
-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怔仲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