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胆气虚证是指胆虚气怯所引起的以胆怯,惊悸、为主症的一系列证候。多由七情内伤,或因气虚累及胆腑而成。
主要临床表现为:胆怯、怔忡、常易惊恐、遇事不决、夜寐不安、多梦、气短乏力、或伴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脉弦细、舌质淡红。
胆气虚证多见于“惊悸”、“不寐”、“癫狂”、“郁证”、“厥证”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心胆不宁证”、“肝气虚证”等相鉴别。
【鑑別處理】
胆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 如“惊悸”出现本证,表现为头晕欲呕、胆怯易惊,坐卧不安、虚烦不得眠、善叹息,视物模糊、烦躁多痰、食少泛恶、脉弦细、苔腻,系七情内伤,气机逆乱,痰热上扰所致,治愿化痰降浊,温胆宁神,方用温胆汤(《千金方》)加减。
- 见于“不寐”中,表现为失眠多梦、善惊易恐,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脉弦细。《沈氏尊生书‧不寐》说:“心胆惧怯,触而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乃体质赢弱,胆气素虚;或暴受惊骇所致,治应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选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或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 见于“癫狂”病中,则表现为精神失常、沉默痴呆、恐惧易惊、语无伦次,或不寐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因思虑太过,胆气虚怯,心神不宁,痰气郁而化热所致,治须清热涤痰,宁神定志,方选温胆汤酌入磁石、生代赭石、朱砂等重镇安神之品。
- 见于“郁证”,表现为心情抑郁、精神恍惚,触事善惊、多忧善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每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累及胆腑所致,治宜解郁理气,养心安神,方选越鞠丸(《丹溪心法》)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胆气虚证日久失治,常影响心气,导致心胆气虚证,而见惊悸怔忡;胆与肝相表里,胆气虚每易发展成肝胆气虚,出现胁下隐痛、筋脉挛缩、耳鸣耳聋等症。
【類證鑑別】
- 肝气虚证与胆气虚证:肝主疏泄与胆互为表里,胆气虚证多因肝失疏泄所致,且二者均属气虚,常易混淆。但肝气虚者由于七情郁结,或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症见忧郁寡言、懈怠疲乏、头疼胁痛、视物不明;而胆气虚者主要为情志内伤,故症见善恐易惊、失眠多梦,或兼有头眩、视物昏花、每不严重,可资鉴别。
- 心胆不宁证与胆气虚证:两证均可见情志失调、睡眠不安的症状。心胆不宁证有属实、属虚的不同:可因心气虚弱累及于胆,或由胆气虚导致心气亦虚而成心胆不宁之虚证,症见心悸恍惚、夜不成寐;亦有痰热内阻,胆气郁而化火,扰乱心神而导致心胆不宁之实证,症见心烦口渴、时易躁怒、舌尖红赤。胆气虚证乃胆气不足所形成,纯属虚证,症见胆怯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以此为辨。
【文獻別錄】
- 《张氏医通‧恐》:“头眩而恐,脉弦无力,属胆虚,六君子加柴胡、防风、当归,兼进加减八味丸。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眩冒王色所障,梦见争讼,恐惧面色变者,补胆防风汤。”
- 《张氏医通‧惊》:“卧多惊魇遗溲者,补胆防风汤加羌活、桂枝,此下焦风寒,宜风药行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