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肱骨小頭骨折
【概述】

肱骨小頭位於肱骨下端前外側。是肱骨外髁的關節內部分。是向前突出的圓而光滑的小結節。其前下部為關節面,但并不向後延伸。其外緣與肱骨外髁相接。當肘關節屈曲時,橈骨頭在其前關節面上旋轉。在極度屈曲時,橈骨頭的邊緣,恰抵在肱骨小頭上方橈骨頭窩內。肘關節伸直時,橈骨頭則在肱骨小頭下關節面旋轉。整個肱骨小頭均在關節內。肱骨小頭骨折,是發生在冠狀面上,與肱骨外髁骨折不同,較少見。約占肘部損傷的0.5~1%。好發於青少年。

【發病機理】

損傷機理和類型: 是剪式應力所致。即在肘關節伸直、外翻位摔倒時手著地,外力沿橈骨傳導到肘部,橈骨頭向上將肱骨小頭撞下。同時外翻應力可引起內側軟組織損傷。根據損傷程度、骨折波及的範圍,分為以下3型。

1.完全骨折(Hahn-Steinthal骨折) 即肱骨小頭基底部冠狀面骨折,骨折塊本身包括全部肱骨小頭及滑車外側1/3或1/2。但有時只限於肱骨小頭本身。

2.部分骨折(Kocher-Lorenz骨折) 骨折塊僅包含肱骨小頭、關節軟骨及其下方少量骨質。

3.肱骨小頭關節軟骨挫傷 致傷外力不足以引起骨折,只造成肱骨小頭關節的挫傷。X線不能顯示,不易確診。在晚期手術行橈骨頭切除等方法時,方可發現軟骨損傷。

【臨床表現】

肘關節後方腫脹在關節內,故表現不明顯。但有明顯的活動受限及肱骨小頭部位壓痛。合併內側韌帶損傷者,則有壓痛與外翻活動加大的現象。

X線正側位攝片能確診,側位像最明顯,只拍正位像易漏診。

【治療措施】

1.閉合復位 原則是使肘關節前關節囊鬆弛,加大肘關節前外側間隙,以利復位。部分骨折塊大者,無翻轉移位時,可行閉合復位。復位時應輕度屈肘以解除前關節囊對骨折塊的束縛作用。但屈曲過多時,則橈骨頭又可妨礙復位。利用被動肘內翻加大外側關節間隙,用手指將骨折塊向遠側推擠。復位後屈肘位固定,因有橈骨頭的阻擋作用,骨折塊穩定。用石膏托固定4周後,開始主動活動。

2.切開復位 完全型骨折,閉合復位不成功者,應行切開復位。肘關節外側切口,復位後由於骨折而粗糙而接觸面廣泛,屈肘位骨折相當穩定。大多數不需內固定術後在屈肘位石膏固定4周。個別如復位後骨折塊不穩定,有移位傾向者,可用細克氏針,由前外向後內方向交叉固定。但術後不宜做屈肘活動。直到固定3~4周,才能做關節功能練習。骨折塊復位後,也可用松質骨螺絲釘,由肱骨外髁背側固定,但釘尖須止於軟骨下。由於固定牢靠,術後3~5日即可開始屈伸活動。

3.骨塊切除 部分骨折骨塊較小,應及時切除,有利於肘關節功能鍛煉。否則將在關節內成為游離體,發生骨性關節炎。

4.陳舊骨折的處理 肱骨小頭骨折後,又未經及時的治療,可導致肘關節功能障礙。肱骨小頭在移位的位置上與肱骨下端癒合。關骨面多已退行性變。切開復位已不可能。可考慮切除阻礙關節活動的骨折塊或橈骨頭,同時再行肘關節鬆解術。肘關節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