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先天梅毒
【概述】

先天梅毒在胎期由梅毒孕婦借血行通過胎盤傳染於胎兒,故亦稱胎傳梅毒。通常約在懷孕四個月經胎盤傳染,胎兒可死亡或流產。如孕婦感染梅毒五年以上,胎兒在子宮內傳染就不大可能。2歲以內為早期先天梅毒,超過2歲為晚期先天梅毒,特點是不發生硬下疳,早期病變較後天梅毒為重,晚期較輕,心血管受累少,骨骼,感管系統如眼、鼻受累多見。

【病因學】

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後,經數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2-3日經血液循環播散全身,因此,早在硬下疳出現之前就已發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量成反比,一般來說,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目至少達107,才會出現臨床病灶,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病灶。給自愿者接種,計算出本病半數感染量(ID50)是57個病原體,平均接種500-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病。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原發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於治癒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生,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展還未肯定。

梅毒侵入人體後,經過2-3周潛伏期(稱第一潛伏期),即發生皮膚損害(典型損害為硬下疳)這是一期梅毒。發生皮膚損害後,機體產生抗體,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徵是單核細胞侵潤,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細胞浸潤,13天達高峰,隨之巨噬細胞出現,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此時,梅毒螺旋體見於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以及位於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或成纖維細胞、漿細胞、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由於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後,免疫螢光檢測未發現梅毒螺旋體的存在。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硬下疳自然消失,進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此即一期潛伏梅毒。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現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準確的檢測出來。

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大約經6-8周,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向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發梅毒,皮膚粘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經系統受損。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如皮疹內、淋巴結、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產生大量的抗體,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二期早發梅毒也自然消失,再進入潛伏狀態,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這時臨床雖無症狀,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發生二期復發梅毒。在抗生素問世之前,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且90%的復發是在發病後第一年中。以後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則使螺旋體變為顆粒形或球形。當免疫力下降時,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如此不斷反覆,2年後約有30%-40%病人進入晚期梅毒。

在晚期梅毒中,出現典型的樹膠樣腫,如無任何症狀,胸部,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骨骼、心血管、神經系統。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最後轉陰,PCR檢測陰性,而自然痊癒。

以上所述是未經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但是由於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臨床表現差異較大,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有的僅有一期表現而無二期症狀,或僅有三期梅毒症狀。

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梅毒是一種慢性疾病。儘管最初的損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於毒性或炎症物質的釋放或存在於組織中的梅毒螺旋體直接造成的簡單炎性反應。原發損傷的細胞侵潤內,急性炎症反應中單核細胞占主導地位,多核白細胞則占此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階段在接近血管的細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體。

梅毒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不出現發熱反應。一期梅毒不出現發熱,二期梅毒可能有輕度發熱。梅毒螺旋體對稍高於正常人的體溫非常敏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梅毒螺旋體不存在有致熱物質。這也是梅毒螺旋體生存所必需的。

【臨床表現】

早期先天梅毒,在出生後不久即發病者多為早產兒,營養不良,生活力低下,體重輕,體格瘦小,皮膚蒼白鬆弛,面如老人,常伴有輕微發熱。皮疹與後天二期梅毒略同,有斑疹、斑丘疹、丘疹、膿疱疹等。斑疹及斑丘疹發於臀部者常融合為暗紅色浸潤性斑塊,表面可有落屑或略顯濕潤。在口周圍者常呈脂溢性,周圍有暗紅色暈。發於肛圍、外陰及四肢屈側者常呈濕丘疹和扁平濕疣。膿疱疹多見於掌跖,膿疱如豌豆大小,基底呈暗紅或銅紅色浸潤,破潰後呈糜爛面。濕丘疹、扁平濕疣及已破潰膿疱的糜爛面均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少數病人亦可發生鬆弛性大疱,亦稱為梅毒性天疱瘡,疱內有漿液膿性分泌物,基底有暗紅色浸潤,指甲可發生甲溝炎、甲床炎。亦可見有蠣殼瘡或深膿疱瘡損害。下鼻甲腫脹,有膿性分泌物及痂皮,可堵塞鼻腔,可使患者呼吸及吮乳困難,為乳兒先天梅毒的特徵之一。如繼續發展可破壞鼻骨及硬齶,形成鞍鼻及硬齶穿孔。喉頭及聲帶被侵犯,可發生聲音嘶啞。

可伴發全身淋巴結炎。稍長的幼兒梅毒皮損與後天復發梅毒類似,皮損大而數目多,常呈簇集狀,扁平濕疣多見。粘膜亦可被累,少數病兒可發生樹膠腫。骨損害、骨損傷在早期先天梅毒最常發生,梅毒性指炎造成瀰漫性梭形腫脹,累及一指或數指,有時伴有潰瘍。骨髓炎常見,多發於長骨,其他有骨軟骨炎、骨膜炎,疼痛,四肢不能活動,似肢體麻痺,故稱梅毒性假癱。

內臟損害可見肝脾腫大,腎臟被侵可出現蛋白尿、管型、血尿、浮腫等。此外,尚可見有睪丸炎及附睪炎,常合併陰囊水腫。眼損害有梅毒性脈絡網炎、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視神經炎等。神經系統亦可被累,可發生腦軟化、腦水腫、癲癇樣發作,腦脊髓液可出現病理改變。

晚期先天梅毒一般在5-8歲開始發病,到13-14歲才有多種症狀相繼出現,晚發症狀可於20歲左右才發生。晚期先天性梅毒主要侵犯皮膚、骨骼、牙、眼及神經等。(1)皮膚粘膜損害:可發生樹膠腫,可引起上齶,鼻中隔穿孔,鞍鼻(鼻深塌陷,鼻頭肥大翹起如同馬鞍)。鞍鼻患者同時可見雙眼間距離增寬,鼻孔外翻。鞍鼻一般在7-8歲出現,15-16歲時明顯;(2)骨骼:骨膜炎、骨炎、骨疼、夜間尤重。骨膜炎常累及腔管,并常限於此者,可引起骨前面肥厚隆起呈弓形,故稱為佩刀脛(脛骨中部肥厚,向前凸出),關節積水,通常為兩膝關節積液,輕度強直,不痛,具有特徵性。(1)前額園凸;半月形門齒(郝秦生Hutchinson齒)其特點即恆齒的兩個中門齒游離緣狹小,中央呈半月形缺陷,患齒短小,前後徑增大,齒角鈍園,齒列不整。第一臼齒形體較小,齒尖集中於咬合面中部,形如桑椹,稱為桑椹齒。以上實質性角膜炎,梅毒性迷路炎以及半月形門齒三種特徵如同時出現,稱為郝秦生三聯徵。(2)實質性角膜炎:晚期先天梅毒有50%可出現此種病變。眼的實質性角膜炎約有95%為梅毒性。本症多為雙側性,也可先發生於一側,繼而發生於另一側。經過遲緩,病程較長,對抗梅毒療法有抗拒性,抗梅毒療法難控制其進行,預後難定,患兒年齡較小,且身體健康較好,治療充分者預後較好,否則可致盲;(3)神經性耳聾:系迷路被侵犯引起的迷路炎。多見於15歲以下患者,通常多侵兩耳, 發病突然,經過中時輕時重,可伴有頭暈及耳鳴。對抗梅療法有抗拒性,常不能抑制其發展,終於耳聾。梅毒性迷路炎與非梅毒性者不易鑒別。

先天潛伏梅毒:無臨床症狀,梅毒血清反應陽性為先天潛伏梅毒。

先天梅毒診斷依據:(1)家庭史其母患梅毒;(2)有典型損害和體徵;(3)實驗室檢查,從損害、鼻分泌物或胎盤臍帶取材查到梅毒螺旋體;(4)梅毒血清試驗陽性;(5)基因檢測梅毒螺旋體DNA陽性。

梅毒合併HIV感染: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梅毒患者合併HIV感染的病例,改變了梅毒的臨床病程。因為梅毒患者生殖器潰瘍是獲得及傳播HIV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而HIV可致腦膜病變,使梅毒螺旋體易穿過血腦屏障而引起神經梅毒。

因HIV感染,免疫受損,早期梅毒不出現皮膚損害,關節炎、肝炎和骨炎,患者因缺乏免疫應答,表面上看來無損害,實質上他們可能正處於活動性梅毒階段。由於免疫缺陷梅毒發展很快,可迅速發展到三期梅毒。甚至出現暴發,如急進的惡性梅毒(Lues Malighna)。HIV感染還可加快梅毒發展成為早期神經梅毒,在神經受累的梅毒病例中,青黴素療效不佳。在60年代和70年代,用過青黴素正規治療後再發生神經梅毒的病例很少見。但近幾年來,大批合併HIV感染的梅毒患者,發生了急性腦膜炎,顱神經異常及腦血管意外。

【治療措施】

一、歷史與現狀:

梅毒是一種古老的性傳播疾病,人類在同梅毒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償試過許多治療方法,在我國古代早有用汞劑治療梅毒的記載。把治療梅毒從汞劑到青黴素使用,分成三個發展時期:

(一)汞劑治療時期(1497~1907):Widmann首先用汞劑治療梅毒,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反覆改進劑型和用法,為當時唯一有效的治療梅毒藥物。當時多用肌肉注射法,常用汞劑有(1)水溶汞劑,如20%二氰化汞,20%二氯化汞(升汞);(2)汞油懸液,如10%水楊酸汞油懸液;(3)汞軟膏,含50%汞,通過外擦經皮膚吸收。汞有抑制梅毒螺旋體的作用,但毒性較大,現已不用。在此時期內,開始用碘治療梅毒,碘劑多為5%-10%碘化鉀溶液,每日碘化鉀劑量為1-3克或更多,碘劑不能殺滅螺旋體,只有消散肉芽腫的作用,常用於三期梅毒樹膠腫。其使用是促進毛細血管的滲透作用,及減低血中的抗胰蛋白酶而增強炎症病灶中胰蛋白酶的溶解纖維組織作用。碘劑在過去只能作晚期梅毒的輔助藥物。

(二)砷劑治療時期(1907-1943),1907年Ehrlich創製三價砷,阿斯凡拉明(即606),Ehrilich又於1912年研製成新阿斯凡拉明(即914)。後有硫914、氧化砷、五價砷劑如醋酰胺砷等,砷劑可殺滅梅毒螺旋體及其它螺旋體。以後又出現了鉍劑治療梅毒。當時以硝酸鉍粉為代表,鉍劑治療梅毒的療效優於汞劑。

(三)青黴素治療時期(1943~至今)從1943年Mahoney,Arnold及Harris開始用青黴素治療梅毒,開創了梅毒治療的新時代。青黴素治療梅毒,有強烈的抑制梅毒螺旋體的作用,治療早期梅毒可於16小時後即殺死梅毒螺旋體的絕大多數,皮膚損害迅速消退,相繼血清反應轉陰。在長期應用中發現青黴素治療梅毒療效快,副使用小,殺滅螺旋體徹底,是理想的治療梅毒藥物。而且至今未發現梅毒螺旋體對青黴素有抗藥性。50年代開始又引入其他抗生素治療梅毒。

二、抗生素治療:

自青黴素應用以後,上述汞劑、碘劑、砷劑、鉍劑等治療梅毒的藥物就開始逐漸被淘汰了。目前青黴素是現代最好的首選治療梅毒的藥物。因為梅毒對青黴素非常敏感,梅毒螺旋體複製時間為30-33小時,一致認為血清濃度在0.032IU/ml就可殺死螺旋體,但這血清濃度必須保持至少7-10天,不能降低。

梅毒的青黴素治療方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981)性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梅毒治療指導原則)。

(一)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病期不足兩年的潛伏梅毒患者,可給予青黴素肌肉注射,每側臀部120萬單位,共240萬單位,只注射一次。亦可肌肉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G混懸液,每日一次,共10天,總量600萬單位。治療後一年內,應用兩次臨床及血清學檢查。為了消滅傳染源不僅對早期梅毒患者應予以充足的治療,對於其性接觸者,也應全部予以檢查及治療。

(二)晚期梅毒:包括有三期皮膚、粘膜、骨損害等患者,病期在兩年以上的潛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經梅毒等。對於良性晚期梅毒(血管、粘膜及骨等)可予以普魯卡因青黴素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60萬單位,共15次,總劑量900萬單位。或用苄星青黴素每週肌肉注射一次,每次240萬單位,共三次,總量720萬單位。

對於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梅毒不用苄星青黴素而用普魯卡因青黴素,每天肌注一次,每次60萬單位,至少20次,總劑量1200萬單位以上。

晚期及晚期潛伏梅毒經治療後,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血清學不發生明顯改進。治療後,應每年檢查一次。神經梅毒患者應每年檢查脊髓液,至取得較理想的改進,一般細胞及蛋白含量恢復較早而脊髓液的血清學反應恢復較遲。

對於晚期梅毒患者的配偶及治療前所生的子女應進行檢查。

(三)對孕婦梅毒患者的治療:早期梅毒患者如能早期治療可防止發生先天梅毒。

在梅毒流行區,對可能患梅毒的孕婦,應在懷孕的前三個月及產前三個月,至少各進行一次血清學檢查。如為陽性,病史及體檢符合梅毒時,應按所患梅毒的分期予以青黴素治療。

(四)早期先天梅毒患者的治療:對已經治療的梅毒孕婦所生的嬰兒,應進行臨床及血清學檢查,直至血清學檢查轉陰或維持陰性三個月以上為止。若發生臨床症狀或放射學檢查有骨梅毒損害,或血清學滴度上升二管以上或持續升高時,或孕婦未經充分青黴素治療或無條件對嬰兒進行仔細檢查時,須給嬰兒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可用普魯卡因青黴素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每公斤體重予以5萬單位,連續注射十天,總劑量一般在150萬單位至300萬單位左右。對於不便連續注射而脊髓液正常的早期先天梅毒兒,可肌注苄星青黴素,一次注射每公斤體重5萬單位。

(五)晚期先天梅毒的治療:兩歲以上的先天梅毒治療方法可按成人的相應病期進行,其用量不超過成人的劑量。

青黴素是高效抗梅毒螺旋體的藥物,血清濃度高於0.03單位/毫升時,即可殺滅梅毒螺旋體。由於青黴素注射後引起大量的螺旋體死亡放出異性蛋白,可引起Jarisch-Herxheimer反應。在早期患者這種反應常在注射後3-12小時出現發熱,乏力及皮膚損害或骨膜炎疼痛症狀等加重,但一般并不嚴重,可於24小時左右緩解。但在晚期梅毒偶可引起病灶性反應,如注射後心血管梅毒患者出現 心絞痛、心律不齊,甚至發生主動脈瘤破裂等;亦可使神經梅毒症狀加重,如耳聾加重或出現頭痛症狀。有人主張在用青黴素治療心血管或神經梅毒前2-3日,開始用強的松,可減輕Jarisch-herxheimer反應。服法,每日20-30毫克,治療開始2-3後,如無反應或反應較輕即逐漸減量,停止此種預防措施。

其它抗生素:目前有許多青黴素以外的抗生素用於治療梅毒螺旋體。這些抗生素有紅黴素類如阿奇黴素,羅紅黴素,利君沙;四環素類如強力黴素,土黴素,鏈黴素。近幾年又試用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臨床上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治療原則

對早期梅毒要徹底治癒以消滅傳染源,對晚期梅毒則要求控制症狀,保護器官功能,延長生命,提高工作能力。

治療必須早期足量、正規、按計畫完成療程,并進行治療後追蹤,以發現復發。治療前必須進行系統檢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