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念珠菌病
別名candidiasis
【概述】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真菌性傳染病。

【病因學】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人體正常寄生菌群之一。念珠菌可從正常健康人口咽、肛門、陰道、中段尿和皮膚查出。念珠菌可通過外源或內源途徑引起皮膚、粘膜和內臟、骨骼、腦的感染。甚至通過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敗血症。念珠菌病大多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在正常情況下白色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并不致病。當共生狀態被破壞時可導致感染,故又稱條件性感染。因此念珠菌為一種條件致病菌。致病的條件主要有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皮質激素,手術創傷,器官移植,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某些慢性病,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內窺鏡檢查,老年人等。本病發病率近年來明顯增加,應引起重視。

【臨床表現】

(一)皮膚念珠菌病本型絕大多數屬外源感染,由白色念珠菌侵入表皮引起炎症反應。一般不伴有粘膜或內臟感染。

  1. 擦爛紅斑多見於肥胖婦女及隱性糖尿病患者。皮損好發於肛周、臀溝、腹股溝、腋下、頸部、乳房皺襞。常因溫暖、潮濕、皮膚浸漬而受感染。皮損為紅斑,邊界清楚,四周常有衛星狀分佈的丘疹、水疱。丘疹表面常有領圈狀鱗屑。
  2. 指(趾)間擦爛多見於持續浸水的工人及家庭主婦,好發於中指及無名指之間,指間表皮浸漬發白,擦去表皮後露出糜爛面。
  3. 念珠菌性甲溝炎表現為甲周皮膚紅腫、疼痛,用力壓迫有淡白色滲出液。可繼發化膿性指頭炎。病程慢性。常併發念珠菌性甲癬。
  4. 念珠菌性尿布疹好發於新生兒。生後一天即可發病。皮損特徵為臀部及外生殖器部位可見邊界清晰的鮮紅色斑,周圍有呈衛星狀分佈的丘疹和膿疱。丘疹表面有領圈狀鱗屑。有的患者同時患有鵝口瘡。
(二)粘膜念珠菌病本型主要是內源性感染。
  1. 口腔念珠菌病又稱鵝口瘡(thrush)。本病較常見,多發生於營養不良的嬰兒。好發於齒齦、舌側緣、口腔和咽部粘膜。皮損為輕度紅斑,其上覆蓋白色凝乳狀偽膜,易擦去,露出糜爛面。本病若蔓延到食管或氣管,引起內臟念珠菌病。
  2. 念珠菌性女陰陰道炎本病的誘因常見為妊娠、糖尿病和長期使用抗生素。混合細菌感染亦不少見。其症狀為白帶增多,女陰瘙癢及燒灼感。白帶呈凝乳狀。陰道粘膜及女陰皮膚表現為紅斑,表面有灰白色乳酪狀偽膜。
  3. 念珠菌性龜頭炎包皮過長者易發本病。患者往往與患有念珠菌性陰道炎的患者性交而發病。症狀表現為紅斑,伴有淺表糜爛,其上有白色鱗屑,可出現衛星狀小丘疹、膿疱。常有瘙癢及燒灼感。
(三)內臟念珠菌病
  1. 肺念珠菌病可由口腔念珠菌病或支氣管念珠菌病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或繼發於其他肺部疾患。症狀為低熱、咳嗽、白色稠痰,X線胸片無特異性,診斷依靠真菌檢查。
  2. 消化道念珠菌病臨床上可見食管炎、口角炎、結腸炎、肛周炎。此外念珠菌性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有時可見。

【診斷】

皮膚和粘膜念珠菌病根據臨床表現和真菌檢查即可診斷。內臟念珠菌病的臨床表現複雜而且缺少特異性,但念珠菌感染多數在原發病基礎上發生的。因此,患者新發症狀和體徵如不能以原發病解釋,同時又存在各種誘發因素,真菌檢查陽性,應考慮念珠菌病。

【治療措施】

(一)皮膚念珠菌病

本病較易治療,以外用抗真菌藥為主,1~3%克霉唑霜,2%咪康唑霜(達克寧)均可。

(二)粘膜念珠菌病

常需內服克霉唑或酮康唑。噻康唑霜(妥善)對念珠菌性陰道炎療效迅速。亦可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陰道。中藥苦參、百部、蛇床子、地膚子、龍膽、黃連、鶴虱煮水外洗或坐浴。

(三)內臟念珠菌病

  1. 二性黴素B靜脈滴入,每日0.1~0.7mg/kg。腦膜炎患者需鞘內給藥。
  2. 5-氟胞嘧啶成人每日8g,兒童按150mg/(kg﹒d)。
  3. 酮康唑每次0.2g,每日2次口服。
  4. 多聚醛製黴菌素5萬u霧化吸入治療肺炎,每日2次。
  5. 注射轉移因子以增強免疫功能。
  6. 積極防治原發病。
  7.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