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偏癱
別名CVA
【概述】

腦卒中─是指發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腦功能局灶性障礙,並且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臨床徵候群,又稱腦血管意外(CVA)。

由於臨床對本病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使腦血管病的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國內<30%),伴隨著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人群中的總患病率和致殘率則大大上升。

在中風(Stroke)的急性期後(通常指2~3周內)約2/3患者殘留某些大腦功能障礙,如認知和知覺功能障礙(congnitive disorders)交流和言語功能障礙(Communi cation disorder),心理或情感障礙等,最常見的還是運動的(常伴隨感覺的)功能障礙─偏癱。

迄今為止,無論是生物還是醫學的研究,都沒有證據證明高度分化的神經細胞具有再生能力,然而無論是實驗動物還是臨床醫學現象,都會發現腦卒中後喪失的腦功能(如運動功能),可以有某種程度的恢復,這說明在大腦損傷的恢復過程中,存在著不同於再生的其它恢復機制。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大量應用性研究的基礎上,臨床醫學在腦卒中的現代評價和治療方向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體系,繼B.bobath和S.Brunstrom等創立的偏癱治療的神經生理學的臨床試驗中,這些方法有效性及可靠性得到了肯定的證明,有關理論的研究也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承認。

現在有關功能重組和促通技術的理論已經成為現代偏癱康復醫療的指導思想,並且仍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中,今天,早期進行腦卒中的康復治療,在發達國家已經厲為臨床工作的常規。

然而我國有關偏癱康復與現代醫學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國內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上肢的拉力,下肢直腿抬高的力量)作為偏癱運動功能恢復評價依據,而現代康復則認為用肌力來評價是十分不可靠的,應以運動質量(肢體運動模式)和日常活動力(ADL)做為偏癱時運動功能恢復的評價指標。

因此國內訓練出現的肌力訓練不主,增加上肢的拉力、握力;早期架著患者「行走」以圖增加下肢的肌力,這樣患者會出現偏癱步態「行走」等誤用綜合徵,妨礙患者實用功能的恢復。

【臨床表現】

  1. 心理和情感障礙:中風病人除具有一般病人的心理變化外,還有因腦部功能損傷而產生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它直接影響病人的整個中風過程,其中包括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表現為:
    1. 否認:早期對疾病不理解、否認。在患者有體覺忽略徵有或體象障礙時,患者感到四肢能動,完全否認偏癱,而且否認會持續一定時間,前者是一般心理反應,而後者是腦卒時中腦皮質損傷時而特有的心理障礙。
    2. 憤怒:為什麼讓我癱瘓、拒絕合作、拒絕飲食,需要心理支持。
    3. 過望:早期恢復快,患者急於迅速甚至完全恢復。
    4. 抑鬱:焦慮、悲觀,或過望與失望交替反覆出現,它是常見的心理治療。
    5. 接受:接受偏癱這個現實。
    以上不同階段的心理總是常常會嚴重地影響運動功能的恢復,比較兩個同樣病情的患者有心理和情感障礙的要比沒有心理或情感障礙的患者,其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要慢得多。
  2. 感覺障礙
    1. 疼痛:限制活動,ROM↓,痙攣加重,丘腦及附近的血管病變可引起大腦功能障礙而產生丘腦性疼痛,表現為大面積燒灼性疼痛。
      常見肩關節疼痛,往往是妨礙上肢活動的重要原因,患者不願意主動活動患肢,拒絕治療,情緒差,不利於功能恢復。
    2. 偏盲:產生視野缺損,病人看不見患側見半邊或整個部分物體→產生身體姿勢和步態異常。
    3. 關節位置覺和本體覺喪失─主觀感覺性共濟失調,如動作不準確,靜態及動態平衡障礙及姿勢異常,因此需要用視覺來代償。
  3. 認知障礙:認知功能屬於大腦皮質高級活動範疇,它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理解和智能等,病變部位不同症狀有異,以注意力和記憶力影響較大。
    凡有記憶力障礙的病人對於學習新的東西感到非常困難,肢體運動功能的再學習也如此。
  4. 言語障礙:言語障礙對運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動作學習和肢體運動功能訓練。由於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障礙,在學習日常生活動作時,往往使作業治療師感到束手無策。
  5. 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是指四肢協調動作和行走時的身體平衡發生障礙,其機理是傳入神經整合過程發生障礙而導致共濟運動失調。

【治療措施】

一、目標及訓練原則

  1. 目標:通過以運動療法為主的結合,達到防治併發症,減少後遺症,調整心理狀態,促進功能恢復,充分發揮殘餘功能以爭取生活自理、回歸社會。
  2. 訓練原則:主要是抑制異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動,改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其次才是加強較弱肌肉力量訓練。
二、分期治療的原則

(一)急性期:發病數日,應以搶救為主,盡早康復治療,主要是預防併發症和繼發性損害。

  1. 預防併發症:預防褥瘡、呼吸道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2. 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1. 按摩;防止和減輕水腫;感覺刺激,肌張力高者—放鬆手法;肌張力低者—刺激的手法。
    2. 被動活動:由小關節→大關節
    3. 體位:臥位時:肢體宜置於抗痙攣體位。
(二)恢復期的治療(1-3周)
  1. 軟癱期:利用各種方法恢復和提高肌張力,誘發肢體的主動活動,應鼓勵病人在床上進行主動活動(翻身→坐位Ⅰ級平衡)。
  2. 痙攣期:控制肌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
  3. 恢復期:促進選擇性運動和速度運動更好地恢復,同時繼續抑制肌肉痙攣。
運動訓練按照人類運動發育規律,由簡-繁,易-難。翻身→坐→坐位平衡→雙體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坐位→站立平衡→步行,大多數病人可越膝立位和跪行階段。三、簡要方法:
  1. 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輔助活動兩手十指交叉,患拇位於最上面,稍外展,由於健側手指使患側手指外展,整個上肢的屈肌痙攣可以減輕。優點:
    1. 活動和轉移時,偏癱的肩受保護。
    2. 兩手交叉在一起位於中線,感覺和知覺得到改善。
    3. 防止肩胛骨後縮及整個偏癱側後縮。
    4. 防止了聯合反應。
  2. 翻身最有意義的活動,它刺激全身的反應和活動。
  3. 抑制下肢伸肌痙攣:減少下肢伸肌痙攣,同時使肩胛骨前伸、抑制上肢屈肌痙攣。
  4. 下肢全活動範圍控制—學習主動控制下肢。
  5. 伸髖時抑制伸膝將患肢置於床邊的外側,治療師使足充分背屈→使膝放鬆於屈曲位→所有運動阻力消失→主動把腳抬到治療床上。在伸髖同時屈膝的能力是行走時擺動期開始的基礎;使從床上坐到床邊前將腿放到床下。
  6. 髖的主動控制仰臥位,屈膝,足支撐在治療床上,使患膝保持穩定及活動健肢時患肢保持穩定。
  7. 橋式運動(選擇性伸髖)體位上同→將臂部抬起→保持骨盆在水平位。治療師一手放在股前邊。下壓膝關節時向足前方拉股骨內外側髁,另一手手指輕拍患者臂部→幫助伸髖(雙橋運動),然後讓患者將健足治療床上抬起來→所有重量都在患腿上(單橋運動伸膝的分離運動,仰臥位→治療師使其充分背屈→做膝的等長收縮(繃緊大腿,不要用足或足趾蹬治療師的身體)。開始時→膝可略屈曲。優點:治療時無跖屈,抑制小腿三頭肌痙攣。
  8. 通過下肢選擇性伸直而負重雙腳平放地上→交叉手放在前面的凳子上→肘伸直頭向前超過腳→抬臀→膝向前。
  9. 訓練健肢負重的活動
    1. 外旋位改善伸髖。
    2. 用繃帶卷綜打足背屈的站立。
    平衡功能的訓練
  10. 倒向肘部支撐的一側患者向側方傾過去,直到肘部接觸到治療床→坐起。治療師用前臂支持患者的肩上部,促進這一活動,另一隻手指導患者的手和上肢。優點:促進頭的直立反應。
  11. 重心向側方輕轉
    1. 向患側—軀幹應被拉長,治療師手應放在腋下及對側屈肌處。
    2. 向健側—偏縮短患側軀平肌,一手虎口壓在患側屈肌,另一手放在患背部,重心患側軀幹,健手向外旋起。
  12. 兩腿交叉,重心轉向下面腿一側—在穿鞋襪時平衡。
  13. 雙手向前觸地,及交叉握手前伸推球。
  14. 雙膝屈曲、重心向側方轉移—站立時重心從一側轉移到另一側。
  15. 玩氣球活動。
  16. 患腿負重的站立活動。

    上肢的訓練

  17. 抑制手臂肌痙攣臥位:1。抑制軀幹肌肌痙攣→抑制臂的痙攣。坐位:患肢支撐
  18. 抑制肩胛骨後縮和下降。
  19. 抑制前臂旋前。
  20. 肘後旋的選擇性屈曲
  21. 主動活動。
  22. 坐位推球。
  23. 站立活動,拍球。
  24. 站立位,手臂支撐桌面負重抑制痙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