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手癬、足癬、甲癬
別名tinea manus
【概述】

指(趾)間及掌、跖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稱為手癬(tinea manus)和足癬(tinea pedis),侵犯指(趾)甲者稱甲癬(tinea unguium)。足癬在淺部真菌病中發病率最高,而且是產生手癬、體癬、股癬、甲癬的根源,應積極防治。

【病因學】

手、足癬致病真菌主要為紅色毛癬菌,其次為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由於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已成為手癬、足癬的主要病原菌。掌跖皮膚角質層厚及足部多汗、無皮脂均有利於真菌感染。穿不透氣的鞋和潮濕環境是發病和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足癬多為間接傳染,公共浴池的拖鞋和浴巾、修腳刀、互穿鞋襪是主要傳播媒介。

【臨床表現】

  1. 足癬:俗稱「腳氣」,多見於成年人。南方發病率高。冬輕夏重。經常穿著膠鞋的人患病率較高。臨床上分四型,但常同時混合存在而以某一型為主。(1)角化過度型皮損由於角化過度而致皮膚增厚、粗糙,冬天常發生皸裂而疼痛。(2)水疱型水疱常位於足底,疱壁厚而不容易破,內容透明。成群或散在分佈。水疱周圍皮膚正常。數日後疱液吸收而乾燥脫屑。如繼發細菌感染則成膿疱。本型常有瘙癢。(3)浸漬糜爛型皮損處皮膚由於潮濕、浸軟變白,擦去表皮後露出紅色糜爛面,好發於第三、四趾間。常有劇烈的瘙癢。常因搔抓而繼發細菌感染如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丹毒、蜂窩織炎等。本型常有惡臭。(4)丘疹鱗屑型皮損位於足底、足緣和足跟等處。表現為紅斑及丘疹,表面有明顯的小片狀脫屑。夏季可發生水疱。由上述四型皮損延伸發展到足背時,皮損為環狀紅斑,表面有鱗屑,邊緣有水疱、丘疹、形似體癬。
  2. 手癬:俗稱「鵝掌風」。皮損與足癬大致相同。多從一側手開始,如雙手患病,先發病的手病情較重。皮損主要為水疱型和角化型,而浸漬糜爛型較少見。冬季患部皮膚變粗厚,易發生皸裂。夏季可發生水疱,破裂後常形成領圈狀脫屑。常有瘙癢。病程慢性,可多年不愈。手癬由於誤診、誤治,皮損常發生濕疹化。
  3. 甲癬:俗稱「灰指甲」。一般以1~2個指(趾)甲開始發病。重者全部指(趾)甲均可罹患。患病甲板表現為失去光澤、日久甲板增厚變形、呈灰白、污黃色。甲板變脆而破損脫落。有時甲板與甲床分離。
  4. 癬菌疹(dermatophytids):是一種由皮膚癬菌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皮疹。足癬患者最常引起癬菌疹。其皮損常見有三種類型:汗疱疹型、丹毒樣型、苔蘚樣丘疹型。皮損真菌檢查陰性。癬菌素試驗陽性。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真菌直接鏡檢陽性即可確診。

【治療措施】

  1. 手足癬:以局部治療為主,可根據不同類型而選用不同劑型的抗真菌藥:
    1. 水疱型:可用酊劑如複方苯甲酸酒精、複方土槿皮酊、新皮癬淨(主要成分為水楊酸、苯甲酸、碘、氮酮等)。
    2. 浸漬糜爛型:如滲出液不多可選用粉劑如足粉、足爽粉(主要成分為中藥密陀僧、冰片、爐甘石等),如滲出液多或繼發感染者宜用1:5000~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患足,每日1~2次。皮損乾燥後可用霜劑或粉劑。同時酌情使用抗生素。
    3. 丘疹鱗屑型:可選用霜劑如克霉唑、咪康唑(達克寧)、複方咪康唑等。
    4. 角化型:可用軟膏如複方苯甲酸軟膏。
  2. 甲癬:首先必須清除病甲,方法有外科手術拔甲,40%尿素溶甲或每日用熱水浸泡病甲,使其變軟,再用小刀刮除病甲。病甲清除後可外用2.5%碘酒、新皮癬淨繼續清除甲床上殘餘真菌,直至新甲全部長出。
  3. 癬菌疹: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如足癬。原發病灶消失,皮損亦隨之消退。同時服用抗組胺藥。局部可對症處理。
對病程長、皮損面積大、頑固難治的患者,可考慮口服酮康唑0.2g,每日1次。應注意觀察其副作用,定期檢查肝功能。

【預防】

防止足癬的關鍵是保持足部通氣、乾燥、降低濕度。注意個人和集體衛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