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基底細胞上皮瘤
別名basal cell epithelioma
【概述】

基底細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以前稱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是一種起源於表皮基底層或皮膚附屬器的皮膚惡性腫瘤,由類似基底細胞的瘤細胞組成。本病發展緩慢,極少發生轉移。

【病因學】

病因:可能與日光曝晒,過量X線照射,經常接觸焦油等物質有關。也可繼發於燒傷瘢痕、慢性潰瘍、脂溢性角化病及日光性角化病等。

組織病理:瘤細胞團位於真皮內,瘤細胞類似基底細胞,胞核大,卵圓形,胞漿少,細胞間界限不清,細胞間橋不明顯,細胞團邊緣處細胞呈柱狀,排列成柵欄狀,中央部瘤細胞呈圓形、橢圓形或梭形,有時可見較多色素顆粒、瘤細胞團塊與周圍的間質分離。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以室外工作者常見,75%皮損發生於面頸部、臨床上多為單發,有以下幾型。
(一)結節潰瘍型多見於面部,開始為有蠟樣光澤的堅硬小結節,表面有毛細血管擴張,結節緩慢向周圍擴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數年後中央形成潰瘍,上結棕色痂皮,邊緣向內捲起而發亮、質硬陡峭、呈堤狀隆起,基底為紅色肉芽組織,上覆薄痂,觸之易出血,潰瘍緩慢向深部及周圍擴大,破壞性大,故也稱侵蝕性潰瘍(圖17)。

(二)色素型與結節潰瘍型相似,結節較平,潰瘍淺,有暗棕色及黑褐色色素沉著,有時誤認為黑色素瘤。
(三)硬斑病樣或纖維化型早期在面部發生一扁平丘疹或凹陷,擴大後形成硬化的黃色斑塊,表面光滑發亮,邊緣不清,長期保持完整,最後導致潰瘍。
(四)淺表型多見於胸部,表現為鱗屑性紅斑,皮損可多數,稍浸潤,緩慢擴大,潰瘍表淺似糜爛,愈後形成萎縮性瘢痕,少數皮損繞有線條狀或珍珠樣邊緣。
(五)纖維上皮瘤型常發生於背部和腹部,結節隆起,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呈淡紅色,皮損可多數,類似纖維瘤。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不難診斷。

【治療措施】

治療: 根據腫瘤的部位和大小,採取不同措施。 (一)放射治療放射線對本病有滿意的療效。 (二)手術治療採用手術切除,術後用X線照射,有轉移者清除淋巴結。 (三)物理療法瘤體小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冷凍、電烙,均有較好的療效。 (四)外用藥療法可用5%氟脲嘧啶軟膏外搽,每日2次,連用4周。

【併發症】

﹝療效評估﹞

【鑑別】

﹝流行病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