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骨腫瘤
【概述】

骨腫瘤不僅僅是「骨頭」上長的腫塊,它包括骨髓、骨膜、軟骨、血管、肌肉、神經纖維、脂肪等骨骼所有的附屬組織發生的腫塊及腫瘤樣病變。例如「纖維異樣增殖症」、「骨囊腫」等,它們不是真性腫瘤,但其表現和治療同骨腫瘤相似,人們稱之為腫瘤樣病變。骨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但其間有時沒有截然的界限,甚至同一腫瘤中可同時存在良性和惡性的組織學特徵。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顯微鏡下的病理所見必須結合臨床情況和X線表現,全面加以分析,三者缺一不可。骨腫瘤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0.01%。在骨腫瘤中:良性占50%,惡性占40%,腫瘤樣病變占10%左右。良性骨腫瘤以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軟骨瘤較為多見;惡性骨腫瘤以骨肉瘤、軟骨肉瘤、纖維肉瘤為多見。由於骨組織來源於中胚層組織,發生在骨組織的惡性腫瘤醫生們都稱之為「肉瘤」,不能稱為「骨癌」。骨腫瘤以大腿骨和小腿骨發生最多,如骨肉瘤、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等。發生軀體腫瘤較少,如轉移瘤、多發性骨髓瘤及軟骨肉瘤等。脊索瘤以脊椎為特發部位,尤以骶椎最多,軟骨瘤多發生於手足各骨。

骨腫瘤多發生於男性,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脊索瘤等。男女之比約為1.5:1。從發病的年齡上看,有兩個高峰階段,第一個高峰是在10-20歲,第二個高峰是壯年以後,後者主要是轉移性骨腫瘤。二分之一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病人發生在10-20歲,尤其是骨肉瘤病人,三分之二發生在這個年齡組內,說明惡性骨腫瘤多發於青少年,危害較大。一般來講年齡越小,惡性骨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由於在治療上尚未有重大突破,故預後較差。

【診斷】

  1. 疼痛:為骨腫瘤主要表現,但程度不同。有的只有輕微的酸痛或不適;有的是在發現腫瘤以後才回憶起過去一些輕微疼痛;有些誤認為是風濕樣痛,與治療關係不大,休息時也疼;有的疼痛劇烈。呈待續性鈍痛或刺痛,需服止痛劑。良性腫瘤疼痛輕,發展慢。惡性腫瘤疼痛重,且為進行性,影響飲食及睡眠。
  2. 腫塊:早期腫瘤位於骨內,隨腫瘤生長,骨質擴張膨脹日益明顯。腫瘤突破骨質後形成軟組織腫塊。腫塊常與疼痛同時出現,有時腫塊為首先表現。腫瘤起源於骨,故不能移動。良性骨腫瘤生長緩慢,體積不大,表面及周圍皮膚正常。惡性骨腫瘤生長迅速,表面皮膚發紅、熱感,皮下靜脈充盈。
  3. 功能喪失:因疼痛或腫塊而影響患病的肢體活動,比如肱骨上端腫瘤影響肩關節活動,脊柱腫瘤可使脊椎活動受限而僵直或合併脊柱側彎。
  4. 畸形:由於腫瘤的生長,使骨質膨脹變形,堅固性受到破壞,當繼續負重時就逐漸發生彎曲變形,如髖內翻、膝內外翻等。嚴重的多發性骨軟骨瘤可使生長、發育期的兒童身體矮;畸形。
  5. 壓迫神經:顱面腫瘤向顱神經壓迫;第一肋骨附近的腫瘤壓迫臂叢神經;脊柱腫瘤可發生肢體癱瘓等。
  6. 病理骨折:骨內腫瘤生長致使輕微外力或一般日常活動就可以引起骨折,往往因為發生了骨折才發現骨腫瘤的存在。

【治療措施】

對骨腫瘤和對其他腫瘤一樣,應努力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利於早期治療。目前治療骨腫瘤仍是以手術為主,還有放射治療、介入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中醫中藥、免疫治療等。對良性骨腫瘤及瘤樣病變,以手術為主,注意保存患肢功能。有些骨腫瘤在起病開始時為良性,但有惡性變的可能,如採用單純刮除植骨術常常要復發,并誘發惡變,如骨巨細胞瘤Ⅰ級也有惡變可能,所以對骨巨細胞瘤原則上應當作腫瘤段切除。對惡性骨腫瘤,則以搶救生命為主,爭取保存功能,治療方法應以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擊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介入治療、中醫中藥及免疫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為宜。以前,四肢的惡性骨腫瘤多半做截肢手術,現在趨向於做保肢手術;四肢的骨腫瘤有獨立的動靜脈,可以用介入方法做動、靜脈區域灌注化學藥物治療,較全身化療的療效高,副作用小。

【預後】

許多骨腫瘤早期同其他腫瘤一樣沒有異常表現,本人全然不知,因而早期發現十分困難,這就需要大家一起提高警惕,家長要經常觀察和詢問孩子的發育情況。當青少年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膝關節周圍疼痛,就要及時到專科醫院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腫瘤。不要讓沒有經驗的醫生按風濕病治療而耽誤病情。青少年出現的發熱、肢痛、白細胞增多等急性骨髓炎症狀時,要排除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可能。凡肢體出現腫脹、腫塊、疼痛、壓痛並在關節附近時,首先應考慮滑膜肉瘤可能,不要輕易以關節炎、纖維瘤來解釋,應進一步做活檢明確診斷。老年人以腰背痛、肢體痛,伴有進行性加重時,要警惕轉移性骨腫瘤的可能。對已明確診斷的良性骨腫瘤如遇生長速度加快,疼痛加重,要及時就診排除惡性變。對高度可疑惡性骨腫瘤的病人而普通X線片不能確診,應採用放射性同位素骨掃瞄(ECT),計算機斷層掃瞄(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進一步檢查,它們能比普通X線診斷早發現3-6個月。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