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毛囊炎
別名folliculitis
【概述】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 侵入毛囊部位所發生的化膿性炎症。中醫學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狀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瘡、髮際瘡、羊鬍子瘡、螻蛄癤、螻蛄患、蟮拱頭等。本病好發於頭部、項部、臀部、肛周或身體其他部位,且有復發傾向,常多處發生,性質頑固,遷延難愈。

【病理改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外受熱邪,熏蒸肺系,蘊結肌膚,郁久化熱,熱盛肉腐成膿,膿毒流竄,相互貫通,發為本病。或素體虛弱,衛外不固,外感熱毒;或因皮膚不潔,復遭風毒侵襲,風外搏結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之病原菌為葡萄球菌,主要發生於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抓搔,皮膚受損,病原菌乘機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與職業,或與某些治療因素有關。經常接觸焦油類物質,或長期應用焦油類物質或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以及皮膚經常接受磨擦等刺激,均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臨床表現】

皮疹初發於毛囊口,出現針尖至綠豆大小具有癢感的紅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頂端形成一個黃白色小膿頭,周圍有炎性紅暈,中心有毛囊貫穿,丘疹出現較多,散在分佈,互不融合,有輕度痛感,瘙癢明顯。一般無全身症狀,經過數天,膿頭破潰,排出少量膿液漸愈。如反覆發作,遷延數周,好轉變為慢性毛囊炎。好好於多毛部位,頭皮、會陰、腋部、肛周及四肢伸側。皮疹易繼發於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瘙癢症等疾病之後。

【治療措施】

(一)中醫治療

1.內治法:初期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若患者體表出現散在淡紅色丘疹及小膿疱,自覺刺癢疼痛,舌質紅,苔厚膩等濕熱盛表現者,宜清熱解毒利濕,方用金薏湯;若患者素體虛弱,病程遷延,出現面色萎黃,食少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氣陰兩虛表現者,治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方選藍芪湯。

2.外治法:

⑴草藥外敷:新鮮的公英、地丁、芙蓉花葉、馬齒莧、金不換等選1~2種,搗泥外敷患處,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黃連膏或如意金黃散蜂蜜調膏外敷,每日1~2次。

(二)西醫治療:

1.內治法:

⑴可口服四環素、麥迪黴素或肌肉注射青黴素,同時給予維生素B類藥物。若反覆發作者,可肌注胎盤球蛋白,3周內注射2次。

⑵免疫療法:對反覆發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價菌苗注射治療。

2.外治法:以消炎、殺菌、乾燥為原則,酌情選用以下方藥:10%硫磺爐甘石洗劑、10%魚石脂酒精、複方新黴素軟膏、5%白降汞軟膏、氯黴素亞碸劑外搽。

3.物理療法:除急性炎症期外,可採用紫外線或超短波照射治療,每次20分鐘,每週3次。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