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小兒麻疹
【概念】

麻疹是指傳染時邪厲毒,以致發熱3-4日後,遍體出現紅色疹點,稍見隆起,捫之礙手,狀如麻粒而言。其中尤以頰粘膜出現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徵。多見於半歲以上的嬰幼兒。

古代所謂之「斑」,《小兒藥證直訣》所稱之「庖疹」,《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所稱之「斑疹」,以及《小兒痘疹方論》所稱之「痘疹」,均包括本症。至元《麻證新書》始定名為麻疹。

由於地區不同,江浙一帶,將麻疹稱「痧子」或「瘄子」,華北稱「疹子」或「糠瘡」,華南多稱「麻子」等。

【辨證分析】

    此外,麻疹在見形前易與風熱感冒相混淆,透疹以後應與其它發疹證候相鑒別,現分析如下:

    麻疹初起有發熱、咳嗽、噴嚏等類似感冒的表現,但麻疹發熱,早輕夜重,或一日數潮,或熱退後復升,且高於初熱、身雖熱但兩手足梢及耳輪發涼,眼胞腫而淚汪汪,鼻噴嚏而涕濁濁。《幼科證治準繩》說:「以火照之,遍身如塗朱之狀,此疹將出之狀。」《麻科活人全書》說:「認麻須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即麻之報標,如無紅點以為證佐,則當以別證施治。」若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則更是早期鑒別診斷的依據。此外,對於是否在流行季節和曾否患過麻疹,以及有無與麻疹患者接觸,均可作為早期鑒別的參考。

    小兒風疹、奶麻、丹痧均現發疹,易與麻疹發疹混淆,所不同者,風疹全身症狀較輕,出疹前口內無麻疹粘膜斑,發熱當天或一天後即可出現疹點,色呈淡紅,細小稀疏,搔癢異常,先見於頭面部,第二天見於軀幹及四肢,僅二至三天即消退,疹回以後既不脫屑,也無斑痕,耳後、頸後及枕後筋核常腫大,按之疼痛,可在出疹前一天出現,持續二至七天或更長。奶麻多發於哺乳期嬰幼兒,疹形與麻疹相似,但以熱退疹出為特徵,且起病急驟,體溫較高,持續三至四天後,自行退熱,除飲食欠佳外,精神尚好,熱退後全身出現玫瑰紅色較細碎而稍密的疹點,面部較少,常見於軀幹,尤以腰臀部為多,一天內迅速出齊,一、二天退盡而癒,退後不留色痕,亦無脫屑。丹痧一般起病半日至一天即行透痧,皮疹先見於頸、胸,三至四天遍及全身,彌漫密布,狀若塗丹,顏面部潮紅而無皮疹,疹退後有明顯的皮膚脫屑,並見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尤以口唇周圍無痧,呈蒼白口環,舌質紅絳起刺,狀如楊梅,皮膚皺折處呈線狀疹為特徵。

    麻疹有常有變,有重有輕,有順有逆,且易與其它發疹病相混淆。鑒別要點在於以病程日期分證候階段,以症狀輕重辨順逆安危,以特有見症與其它外感病、發疹性疾病相區別。

    【文獻別錄】

    1.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瘟疫門》:「痧白疹紅如膚粟,斑紅如豆片連連,紅輕赤重黑多死,淡紅稀暗是陰斑。」
    2. 《幼科釋謎.麻疹》:「麻疹浮小,而有頭粒,非如發斑,成片一色,方其初起,必先發熱,都似傷寒而有分別。鼻流清涕,咳嗽嚏泄,眼胞微腫,汨汪盈睫,或嘔或利,紅及腮頰,此麻疹候,汗下不必。」
    3. 《幼科證治準繩.麻疹》:「麻疹浮少而有頭粒,隨出即收,不結膿庖…出輕而日數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數稍多者,名正疹子,初出亦與痘瘡相似,但痘發於臟,麻發於腑。臟屬陰,其病本深,故難出難收而藥於溫平為宜;腑屬陽,其病本淺,故易出易收而藥於清涼為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