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論《千金方》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
來源朱良春
【內容】

在我國醫學史上,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可以稱為"醫林業聖"。他的兩部《千金方》,承先啟後,影響深遠,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一、《千金方》的學術成就

1.《千金方》是集初唐以前醫經、方書大成之作

孫思邈畢生從事醫療,如其所謂"吾十有八而忠於學",咱首之年,未嘗釋卷"。他以百歲以上的高齡,多方勤求博採,因而繭集宏富。林億等在《校正千金要方。序》中說他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從《千金要方》卷首的"大醫習業"裡也可以看出來,他既重醫經,又重方書。

他所輯錄的醫學經典著作,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常常是我們今天學習、校勘《內經》、《傷寒論自籌古醫書的重要參考資料。當然,他不是一個簡單的繭集者,而是既"述"之又"論"之,有取有舍,反映了他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從他採擷《內經》的內容看,他對藏象、診候兩個部分比較注重。中醫的藏象學說,是在整體的運動變化的思想指導下,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的歸納和總結;診候則是認識和分析疾病的方法。這都是臨床上最實用的。《金匱要略》是宋人王誅發現,經林億等輯存而公諸於世的,而早於林億 400 多年的《千金要方》,卻差不多囊括了宋本《金匱要略》的全部內容。《傷寒論》雖然曾經晉人王叔和整理,但在孫思邈選《千金要方》時,連這個本子也沒見到,他因而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萬不傳"的感嘆,一直到他晚年,才把他看到的《傷寒大論》按"方證同條,比類歸附"的方法編進《千金翼方》傷寒卷中。這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傷寒論》的本子。我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大約漢末即己失傳,是以仲景序中無《本經》之名,華佗弟子吳普乃為之輯述,梁代陶弘景再加整理,後來又都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清時代的輯本。日人森立之和孫星衍的輯本,其依據除了諸家本草,便主要是《千金方》。

《千金方》裡收集的醫方,不惟數量多,而且有的來源很早,有的竟遠出仲景之前。如:《千金要方‧雜補》中的"夏姬杏仁煎",夏姬是春秋時鄭穆公之女;《千金翼方‧養性服餌》中的"周‧白水候散"則更早,近年出土的《武威漢代醫簡》中就有好幾個"白水候方"。另外,《千金方》中有的方子還遠及異域,如:"萬病丸"就是古代印度名醫耆婆的方;"阿迦陀丸"、"匈奴露宿丸"等等,也都是來自國外的方子。《隋書。藝文志》載龍樹、耆婆,以及婆羅門、西域醫學著作共 10種,計 80 卷,可惜迄今盪然無存,只在《千金方》中留下這點兒吉光片羽了。

方書之盛,起於漢魏六朝,此時方書計有百數十種,其中葛洪的《玉函方》、《肘後備急方》、範汪的《範東陽方》、陳延之的《小品方》,以及徐之才的《藥對》等等,為其最著者。其中對孫思邈影響最大的是《肘後方》,蓋《肘後方》中"率多易得之藥。‧.....‥所在皆有,皆單行徑易,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藥,可不用醫。"(《抱樸子》)這正與孫思邈"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的旨趣相同。此書曾經散失,後來經陶隱居增補,名之為《補闕肘後百一方》,但亦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金代楊用道根據《千金方》、《外台秘要》、《證類本草》等加以整理而成的,是為《附廣肘後方》,而此書之刊行則是在元世祖至元年間。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千金方》中搜集了不少葛洪方。又《小品方》在唐代曾經是與仲景《傷寒論》比肩之著作,如林億等在《千金要方‧後序》中說:"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則《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常痛其遺逸無餘,.....‥究尋於《千金方》中(指《千金要方》傷寒卷),則仲景之法,十屬其二三,《小品》十屬其五大,粹乎哉!"林億等是拿《千金要方》和陶弘景《補闕肘後百一方》、《外台秘要》一一對勘之後才得出"十之五六"這個結論的。又據《外台》知,唐以前研究傷寒者有八大家,仲景為其最著者,但並不是說其他各家一無是處,特別是《小品方》值得我們重視,如《千金要方》的傷寒卷轉引《小品方》云:"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疾,時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判傷寒與時行溫疫為異氣耳!.....‥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寒溫異氣,治法不同,這個認識在當時是很難得的。在治療上,《小品方》也與仲景一派有同有異,《千金要方》傷寒卷就收載了不少這一派的處方,這為我們研究古代傷寒流派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如:風溫之葳蕹湯,滋陰清熱解表;熱結於裡,氣明兩傷之生地黃湯,養陰扶正,瀉下攻邪。這些對於仲景之學,真可謂"補其闕失,匡其不逮"了。

應該指出,孫思邈的功績不僅僅為我們保留了大批古代醫學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分之以門類,繩之以理論,證之以經驗,合為一家之言。如腳氣一病,他就結合了晉代支法存、仰道人的經驗和宋齊之間釋僧深的經驗,"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用於臨床,"不過十日,可得永瘥"。

《千金方》作為集初唐以前醫經、方書大成之作,對推動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人葉夢得《避暑雜話》謂其"妙盡古今方書之要","今通天下言醫者,皆以二書為司命。《千金要方》成書後不到幾十年,就傳到國外,日本的《醫心方》、朝鮮的《醫方類聚》,不僅收截了孫思邈的醫論、醫方,而且在寫作體裁上也是模仿《千金方》的,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2.《千金方》是我國醫學史上算一部臨床實用的"百科全書"

《千金方》的內容相當豐富,具有廣泛的實踐基礎。書中婦科、兒科、五官科、內科(包括傷寒、熱病和雜病)、瘡癰、外傷、痔漏、解毒救急、針灸、食治、養生等等,各科獨立成篇,分門別類,有論有方,已初具專科規模。所以已故名醫黃竹齋先生稱《千金方》是"第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

以婦科言,《千金方》在體例上"始婦人而次嬰孺",並最早把婦科從內科雜病中分離出來,別立方論。其內容則先從求子開始,依次為妊娠、養胎、胎前諸病、產難、產後,然後再另敘月經、帶下、雜病等疾患,基本上勾劃出了中醫婦科學的輪廓。在治療上,《千金方》對經、帶疾病擅用活血祛瘀,如治痛經、經紗、經水不利、久漏、帶下不止、堅癥積聚、不孕,多以大黃庶蟲丸、抵當場、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諸萬化裁,俾瘀去而新生,氣血調達,經脈宣通而病自去。對胎前等疾患則重在調理脾胃,如惡阻用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子腫用鯉魚湯,皆其例也。對產後疾病,則主張以調補肝腎為主,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大為後世葉天士讚賞,取法而倡為調補奇經之說。

兒科著作在唐以前基本上闕如,仲景不載,古《顱囪經》早佚(現存者為宋人偽託,而且價值也不太大),所以孫思邈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而撰《少小嬰孺方》。這當是現存文獻中較為完整的、最早的兒科專篇。卷中初生出腹、哺乳、乳母衛生、育兒等法,相當於"總論";發熱、豌豆瘡(天花)、目瘡、鵝口、咳喘、客作驚厥、傷食、遺尿、腸寄生蟲等,相當於"各論"。兒科四大證中惟缺麻疹,可能是因為當時秦中尚無此疾。

《千金方》對不少兒科疾病有細緻的總結,如癇(實即驚風)之一病,竟詳列證 20條,病因則分風、驚、食三類,又指出直視瞳子動,"手足掣瘲,反張脊強,喜驚,腹滿轉鳴下血,口襟不得乳,汗出發熱,為臥不悟等8條為"危候",都很有臨床意義。

孫思邈對內科雜病採用了按臟腑歸類的方法,在佔《千金方》全書 1/3 強的篇幅裡,比較係統而完整地論述了各個臟腑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方藥,所載處方 700 餘首,差不多每一門類中都有一些名方,至今仍廣泛地用於臨床,如葦莖湯、溫膽湯、駐車丸、犀角地黃湯等等,後世許多名方,亦多由此擅變而出,如七味白朮散、二陳湯、生脈散、十全大補湯、地黃飲子、瓊玉膏、保元湯、涼隔散、龍膽瀉肝湯、蘇子降氣湯等。《千金方》對臨床症狀的描述比較詳細,對疾病的病機、發展變化、預後轉歸有豐富的經驗,如:消渴病人多於骨節間發癰疽而卒;"腳氣不得--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不腫者,如見少腹頑痺者,嘔吐即是"腳氣沖心"之候;吐血後,雖覺虛贏少氣而心中不悶者多自愈,若煩躁、悶亂不安、嘔吐,而醫又與黃土湯、阿膠散止澀,則往往至於不救"這些經驗都是很寶貴的。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列有目、鼻、口、唇、齒、喉、耳、面病專篇,皆有論有方,如喪明一例,就詳列了16條病因。目病、面病都各有81首處方,內服、外治、複方、單方,靡不具備。面病門中用於洗手、洗面的澡豆(即香藥皂),就有 7 種不同的配方。

《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備急諸方,門類繁多,其方亦頗簡便,對許多急證,可以就地取材,挽危亡於頃刻。玆以為例說明之:《千金方》記載的狂犬病是古代文獻中所載最早且內容量多的,其觀察很細緻,如渭狂犬咬人,"七日輒一發,不發則脫也",但"要過百日乃得免耳",還須"終生忌食犬肉"。此外,同書食治卷還記載,雖未經狂犬咬傷,若誤食狂犬肉,亦發狂犬病,這些與目前的記載都是一致的。在治法上,附方竟達32首之多。其中以"狂犬腦轉傷口上,後不復發",係錄自《肘後方》,而其他單方,則多係孫氏經驗方。在所咬處用灸法(毒蛇咬傷亦同),尤為有效方法。蓋火熱能使其毒性蛋白凝固、破壞也。

上述可以看出:一方面《千金方》對於唐以後醫學開始向著專科方向發展,以及各科專著的不斷出現是有直接影響的,如藹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王致中的《針灸資生經》等專科著作,以及張潔古的《臟腑寒熱虛實用藥式》等,都從《千金方》中吸取了營養。另一方面,不少臨床醫家直接從《千金方》中得到了切於實用約有效方藥,以至"稍闖其藩籬,亦足以醫術鳴"(虞摶《醫學正傳》。如此等等,都說明《千金方》不愧為"第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

3.《千金方》是開一代醫風的里程碑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裡指出"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他是針對孫思邈的《千金方》而言的。他認為《千金方》出而"古聖制萬之法不傳矣"。其實,《千金方》對於《內經》、仲景之學是有繼承、有發展的,他所攻擊的,正是孫思邈有獨到看法或創造性發揮的地方。

過去,一般都認為孫思邈在醫學理論上沒有什麼成就,這是不對的。如讀一讀原著就知道了。玆舉《千金要方》卷十三至卷二十的幾個例子來說明之。

他認為:"心開竅於舌"的提法不妥,只能說"心氣通於舌"。因為"舌非竅也","心之竅,寄見於耳"。從理論上說心為火,腎為水,其間有一個水火既濟的關係,同時手少陰心經之絡亦會於耳中;從臨床上說,有的耳鳴患者須從心治,始能有效,如《千金要方,心臟》篇之遠志湯,即主治心虛怔仲耳鳴。

又如命門之說,他既以十四椎下之穴為命門,叉提出"命門者,在心上一寸"(《千金要方‧心臟》),這是一個新的提法,惜未見其有關論述。

關於五臟不足調於胃,他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 (《千金要方‧胃腑》)這是對《內經》有關精神的發揮,進一步明確指出胃腸之"更滿更虛",是人體氣機上下的樞紐,水穀是生命活動的根本,而"五臟不足調於胃",對後世補土派是有影響的。

關於勞則補其子,《千金方》提出:"心勞補脾氣以益之,肝勞補心氣以益之,脾勞補肺氣以益之,肺勞補腎氣以益之,腎勞補肝氣以益之。"這一提法,是以《內經》五臟相關理論對經驗作出的總結。宋人許叔微於此曾進一步加以闡發,並引驗案以證之。(見《本事方‧卷九》)

這些例子都說明,《千金方》的作者並非全是"述而不作",他對不少醫學理論問題還是很有見解的。當然,他的更大的成就在臨床上,‧他對那些沒有寫成文字的醫療經驗的搜集、驗證和總結所下的功夫更大,成就也更大,而且以此而開一代醫風。

首先是對專方專藥的總結。專藥、專方、專病之說,似始自《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如《傷寒論》六經病皆有專方、專藥。《金匱》中百合病三用百合,胸痺之用瓜萎、薤白,亦為專藥。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疾病的認識也愈加深人,對藥物功效的認識愈加豐富,新藥物不斷被發現,因此,專方、專藥必然越來越多。《千金方》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成就最大,如瘧疾,仲景雖用蜀漆,但未用之作專藥;《千金要方》治瘧 34 方,就有 17 方用了蜀漆或常山。此外,還最先記載了新的抗瘧專藥馬鞭草、牛膝和烏賊骨。《千金方》治痢,以黃連、乾薑為專藥,熱痢亦用於薑,冷痢亦用黃連。此外,還記載了石榴、石榴皮、烏梅、陳倉米等治痢有效專藥。口瘡,他以薔蔽花根為一"聖藥",目前已知該藥確為口腔黴菌約有效抑製藥。其他如急黃以大黃為專藥,遺精滑精以韭子為專藥,痔瘡以槐子為專藥,內癰以桃仁、冬瓜子為專藥等等,總結出了許多新經驗。

其次,是通過這些新經驗提出了新問題。這就是說,如果這些方藥療效很好,傳統的理論卻無法解釋它,怎麼辦?以《千金方》治暴痢"服之元有不痊"的烏梅丸為例,方中僅烏梅、黃連二味藥,烏梅味酸性收斂,一般認為痢疾初起宜通,收澀太早,則有留邪之虞,但為什麼用之有效呢?近年來,屢見用烏梅、黃連粉或單味烏梅粉治療急性菌痢的報導,不僅症狀消失快,而且細菌轉陰也快。又如《千金方》的鯉魚湯,治療子腫及其他水腫、肝硬化腹水效果都不錯,單用鯉魚亦可,如果以"鯉魚化龍行水"去解釋,顯然是荒謬的。再如耆婆萬病丸,這樣的處方,一方幾十味藥,根本不可能用傳統的君、臣、佐、使之類的理論去解釋,連孫氏本人也說,此方可用於多種痼疾,但其療效卻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張璐曾說他用過該方,近人惲鐵樵曾用之治療自己的頑疾,《嶽美中醫案》中也載有 1 例用此方的治驗。僅以這些例子就可說明,一方有效自有其道理在焉,如果傳統的道理解釋不了它的療效機理,就說明理論已落後於實踐了。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實踐將促進理論向新的方向發展。當然,以孫思邈當時的時代條件,這個問題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他看到了問題,而且做了許多努力,如他引進了古印度醫學的"地、水、火、風"學說(《千金要方‧卷一‧診候第四》),無非是希望在理論上有所發展。

二、《千金方》的學術思想

1.主張醫藥普及

醫藥來自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可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一般人有了病得不到治療,尤其是窮鄉僻壤,缺醫少藥,人們連普通的醫藥常識也沒有,正如孫思邈所說:"食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千金要方‧食治序論》),"世無名醫,枉死者半"(《千金要方‧備急》)。孫思邈於此痛心疾首,因而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醫藥普及的主張。我們認為,這是《千金方》學術思想的基本方面。

這一思想的來源,當然與他篤信道教有一定關係。應當指出,孫思邈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民間渡過的,他深知民間疾苦,他本人就是因為"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千金要方,序》)而立志學醫的,所以他在《千金要方‧序》中公然宣稱,他的書"未可傳與士族,庶以貼厥私門","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忽遇倉卒,便可養病索方,依方覓藥,救危亡於頃刻。如他說:"甘草解百藥毒,實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人腹即定;中黎蘆毒,蔥湯下嚥即定;中野葛毒,土漿飲訖即止,如此之事,其驗如反掌,要使人皆知之。"(《千金要方。解毒兼雜治》)他在同書"婦人方序論"中也‧必:"須教子女學習此三捲婦人方,令其精曉,即於倉卒之秋,何憂畏也?"常宜繕寫一本,懷挾隨身,以防不虞。"正因為他是如此熱忱地主張醫藥普及,所以他倡言醫德,對於醫者胸懷偏狹,或故意神秘其術絕不傳人等種種弊病,痛加針砭。他的《千金方》勤求博採,"廣設備擬",特別重視對民間多發病、常見病的治療,一般書上所不載的許多疾病,在《千金方》)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同時簡、便、廉、驗的單方、驗方在書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這部與這一學術思想有關,也使他的書具有講求實效的民間醫風的色彩。

"小單方能治大病,海上方氣死名醫"。可惜歷來自視為"正統"的醫家,於單方、偏方都不屑一顧,斥之為"搖鈴串市"、"取用偏雜",醫理越講越玄妙,療效卻很差。

2.注重對方藥的整理和研究

孫思邈平生毅力所注者為方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皆以"方"名書,彙集的處方多至 6000 餘首,可謂前無古人。 他主張組方用藥要"臨事制宜",認為,對於前人處方,應該根據病情加以增損,以切合之,不能膠柱鼓瑟,食古不化。"多從舊方,不假增損,其弊萬端。"(《千金要方‧處方》)不僅藥味要有增減,劑量也應該視病情的輕重而酌定,病重則藥重,病輕則藥輕,"若學古人,徒自誤也"(《千金要方‧用藥》)。他還指出,人有老幼男女之殊,體質有強弱盛贏之異,天地有南北燥濕之別,因此,處方用藥務必要"臨時制宜","隨症增減"(《千金要方‧處方》)。這些觀點對於後世醫家學派競相爭鳴,競創新方,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當然,他的態度比較持平,沒有張潔古等人那樣偏激。

他並不是一概否定前人的方藥,尤其是在繼承發揚仲景之學方面,他下的功夫很深。有的同志說他與仲景不是一個路子。其實他很善於運用仲景方,如以炙甘草湯治療虛勞脈結代,脈絕不出百日死,不限於傷寒;用真武湯、附子湯合方治療寒濕痺,不限於水氣。它如以腎氣丸為補腎祖方,用於虛勞;以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產後諸虛勞損,崩漏不止;以腎著湯(甘薑蒼朮湯)治療寒濕腿痛、脾虛咳嗽多痰、婦人帶下、老人中虛尿失禁,皆能抓住原方立方精蘊,進一步推廣擴大其用。此外,他還往往靈活地將原方加以增損,以適應新的病情。如治子腫的鯉魚湯,就是以仲景真武湯蛻變而出,去一味附子,加一味當歸,遂變溫腎行水之方,而為健脾利水、和營安胎之劑。仲景黃土湯,本用以治療便血(遠血),《千金方》去附子加乾薑,移用於吐血,一便血,一吐血,在病機皆屬中氣虛寒,不妨病異方同,而乾薑守而不走,尤長於溫中攝血,除非元陰暴脫的危證,實較仲景用附子為佳。叉《千金方》治肺癰的葦莖湯,即顯然是從仲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悟出的,桃仁、冬瓜子活血、攻堅、排膿,為治療內癰專藥,彼為腸癰,故仲景用硝黃之攻下;此為肺癰,孫氏則取葦莖、薏米之輕宣,此仲景不言之秘,其靈活精當如此,非學養精湛,經驗練達者不可為之。正如張石頑說:"不談《金匱》,何以知《千金》之法源;不讀《千金》,何以廣《金匱》之變法。"就從這一點上說,孫思邈也當是仲景的功臣。

《千金方》還善於把古方、經驗方、單方、草藥融為一體,古方的謹嚴,經驗方的靈活,民間單驗方的特效,兼而取之。如他治熱毒痢的三黃白頭翁湯,即是在仲景白頭翁湯的基礎上,加犀角、升麻解毒,苦參、石榴皮、桑寄生治痢,艾葉、甘草和中緩痛。桑寄生治痢,始自.《千金方》,其後《滇南本草》、《玉揪藥解》乃有案寄生治血痢的記載,近人研究桑寄生對多種腸道病菌有抑製作用。視之原方,療效更勝一籌。筆者曾以此方治療小兒中毒性痢疾,高熱神昏,便下鮮血膠凍,療效頗佳。又如腫脹,"腹大堅如石,服利下藥不控者",他認為不僅要利水,而且必須活血,用丹參、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藥,也都是很有見地的。《千金方》還有大量自出機杼之方,如溫膽湯、溫脾湯、枕中丹、獨活寄生湯、穀增丸、駐軍丸、犀角地黃湯、紫丸等等,皆為今日臨床習用而療效卓著的處方。

3.主張臨床採用綜合療法

《千金方》主張在臨床上採用綜合療法,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地治療疾病,使疾病及早向著有利於康復的方向轉化。應該指出: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中醫藥學,治療疾病的路子是很寬廣的,並不局限於內服藥一隅,這個問題遮需加以重視。

(1)藥療與養生結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有養生專篇。孫思邈稱養生為"養性",並且解釋說養生即"習以成性論","治未病之光是其義也"。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其既病而焦頭爛額,不如講究養生,以避免疾病的發生。這與《內經》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他不相信有什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而是說:"善養生者,可得一二百年壽命"。在養生方法上,他總結的絕大多數方法,也是切實可行的。如在精神情緒方面,他認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不過應加以節制,無使太過而已。他批評王侯之家,美女數百,荒淫無度,"恣其情慾,命同朝霞",指出縱欲為害甚大,是"喪生之事"。因此無病當節,有病當絕,夫婦異床,"服藥百裹,不如獨臥"。在飲食方面,他指出豐饒之地,人多早天,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享用太豐,常常是導致許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批評"臨盆大飽,貪味多餐"之害,認為"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及多蔬菜"。他並不完全贊成"靜以養生"的方法,認為華倫所說的人體"當得小勞,但不便過極耳",《呂氏春秋》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朽"頗有道理。因此,他在《千金方‧養性》中來錄了"老子按摩法"和"天竺按摩法",實際上是兩套簡便易行的保健操,差不多包括了後世"八段錦"的全部動作。並且說,就是老人,每天能依此一二遍,即可收輕身、延年、健康無病之效。

(2)藥療與食療結合

他在臨床上很重視食療,嘗謂:"藥性峻烈,猶若禦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宜,損傷處眾,散之投疾,濫殃亦然,....所以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把食療放在了先於藥療的重要地位上。是以在《千金方》各門類疾病中,既有藥療方,叉載食療方,如消渴之用生菜菔汁,黃疸之以蕪青汁,腳氣之用赤小豆,肝虛目不明之用動物肝臟,虛勞之用羊內臟、羊骨湯、豬腎湯,皆其範例。特別應該指《千金方》以食療治療虛勞,是對仲景側重脾腎,甘溫扶陽原則的重要補充。如《千金要方》腎臟篇常用鹿茸、鹿角、牛髓、雞肝、馬莖、羊腎、豬腎、羊頭骨這樣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補,腎,其中用鹿茸、羊腎者,即佔 27 方。對於陰精虧損,《千金別又制桃仁煎、天門冬煎、填骨萬金膏等方,重用生地、酥、蜜、牛乳、胡麻、牛髓、天冬之類為營,益陰填精,潤沃枯朽,於仲景法外,又開一新的境界。《千金方》食治篇計收載谷、肉、果、菜 150 餘種,對每種食物的主治、性味、宜忌都有簡明的記載。

(3)針灸與藥治結合

孫氏兩部《千金方》都有針灸專捲,他認為:"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元所逃矣"。所以"知針知藥,乃是良醫"。

針灸在臨床上確有很高療效,據統計,臨床常見病之宜於針灸者,竟有近百種之多。南京地區以針灸治療急性菌痢,治癒率達 92.4%,說明針灸之功,確實過半於湯藥。針藥配合,一定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4)內服與外治結合

《千金方》還重視外治法,除針灸、按摩外,還大量採用藥物燙、薰、洗、敷、貼、吹、摩、灌等多種治法,外治不僅可以配合內服藥以提高療效,而且有時單用外治法,療效還明顯地高於內服藥。

如《千金要方》所載痢疾灌藥方即是一例。孫氏常用豬膽汁、丁香、黃柏、當歸、苦參、礬石、雄黃、甘草、麝香、鹽等作灌藥保留灌腸。近年有不少報導,這一方法對慢性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有較好的療效。又如痺症,對疼痛劇烈,內服藥止痛作用緩慢或正虛不任攻伐者,我們常用《千金方》所載的摩膏(當歸、細辛、桂心、乾薑、天雄、白芷、烏頭、丹參、生地),或仿其意用川烏、草烏等浸酒精中,以棉球蘸之塗擦痛處,止痛作用較好。又《千金翼方》治胸痺胸背疼痛,用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川芎為末;帛裹,微火烤令暖,燙胸背,近人用於心絞痛、神經痛、癌轉移引起的疼痛,均有一定療效。以藥枕治療目病,亦最早見於《千金方》。清代吳師機《理瀹驕文》曾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由此可見,中醫治病的途徑甚廣,可惜目前大多限於內服藥一隅,不惟使古人的許多寶貴經驗失傳,而且臨床路子也越來越窄,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