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魏龍驤醫案
【內容】

某男,15歲,1976年1月就診。高熱纏綿已逾月,經多方檢查,均未見異常,診為「發熱待查」。熱終不退,屢用清解之劑未效。詢之,患兒初病時,倦怠違和,寒熱體痛,以為感冒,未足介意,繼後熱升,持續39℃以上,午後尤甚。自是發熱,必微惡寒,雖時自汗,熱亦不為汗衰。熱甚並不思飲。左耳後有核纍纍,按之亦不甚痛。脾大肋下1cm,脅下有困悶之感,心中時煩,不思飲食。1974年曾有類似發熱,被診為「反應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經治療熱退出院。
證屬傷寒,寒束於表,失於溫散,表證不解,裡熱未實,故盤踞半表半裡之間,故胸脅苦滿,本可以小柴胡湯即可。然每微惡寒,知發熱雖久,而表證仍留有未盡,故取柴胡、桂枝二湯各半之。
柴胡9g 半夏9g 黃芩9g 黨參30g 生薑2片 大棗5枚 桂枝6g 白芍9g
服6劑後,得微汗,高熱頓衰,午後熱低至37.1℃左右,汗亦減少,耳後核亦漸消,胃納有加,表達裡疏,長達3逾月之高熱,竟告霍然。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