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范中林醫案
【內容】

郭某,女,24歲,1979年3月診。近3年來,常間歇性低熱。1976年3月,感冒發燒,曾服用感冒沖劑,四環素等藥。其後經常自覺畏寒發熱,常患扁桃體炎和關節痛。腋溫,一般在37.4~38℃,偶爾在38℃以上,曾查血沈25毫米/小時,其他如白細胞和基礎代謝均正常。注射卡那黴素後,熱暫退,但始終呈間歇性發作。自1978年初以後,每日皆發熱兩次,體溫在37.5℃上下,雖經治療,未癒。
初診:3月1日。今晨自覺畏寒發熱,測體溫37.4℃,畏寒發熱、身無汗,兩膝關節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紅而潤、微紫暗,苔黃挾白較膩,脈浮緊。此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法宜開腠發汗、安中攘外,以麻黃湯主之。處方:
麻黃10g 桂枝6g 甘草18g 杏仁15g 二劑。
《傷寒論》云: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為太陽傷寒之主症。柯韻伯曾指出: "麻黃八症…,重在發熱身疼,無汗而喘。" 本例患者未致肺氣鬱閉,故無喘症,其餘麻黃湯之主症皆備。舌質淡紅潤,苔白,為有寒象,這種舌質,再加淡黃色苔,參之舌微現紫暗,為陳寒鬱滯已久之征。脈浮,病在表,緊則為寒。寒邪外束,身之陽氣不得宣散,故令發熱。此非陽明實熱,故雖發熱而不甚,雖間歇性發熱而非潮熱可比。寒主閉藏,使皮毛閉,故身無汗。營衛阻滯,失正常之衛外功能,故畏寒。寒邪鬱於經脈之間,陽氣不舒,故令骨節疼痛。

此病之初,原為外感風寒之邪,雖遷延三載,但始終纏綿未解,並未傳經。轉來初診時,病仍屬太陽傷寒表實,麻黃證具,故不拘期日,仍當發其汗。
二診:3月3日。服藥後,身覺微汗出,惡寒減,舌紫暗漸退,苔白滑根部微黃,脈細微緩。尚有輕微發熱,病仍在太陽。服麻黃湯後,發熱惡寒皆減,但現身汗出,脈微緩,營衛失和之象。法宜通陽解表,調和營衛,以桂枝湯加味主之。處方: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薑60g 大棗10枚 白薇12g
三診:3月8日。上方服三劑後熱退。兩日來未再低熱,體溫36.7℃。膝關節偶爾有短瞬疼痛,微覺頭昏,夢多,此外身無明顯不適,舌脈均轉正常。再少進調和營衛之劑,鞏固療效,並囑其注意飲食起居,避免病情反覆。
7月17日隨訪,患者說,自第二診服藥後,低熱退,至今未再復發,自覺一直良好。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