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1. 人體生理活動與四時氣交法則相應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時更迭,產生風暑濕燥寒的氣候,形成生長化收藏的程序,人亦應之。人體臟腑經脈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產生與四時更迭同步的程序性變動。《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素問‧六節藏象論》亦云:"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倉廩之本……通於土氣。"說明五臟之氣隨四時之氣的變動而衰旺。關於經絡之氣與四時氣交相應的變動,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亦有清楚論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確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亦與四時氣交法則相應而產生同步變動。《素問‧八正神明論》云:"天溫曰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曰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云:"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膀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說明春夏季天氣溫熱,陽氣發洩,人體氣血津液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疏鬆而多汗;秋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收藏,人體氣血津液趨向於裡,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而多溺。這一乃面是四時氣交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同時也是人體對四時氣交變化的自然順應能力的表現。

    人體內部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隨四時氣交法則而變動的節律性,也反映在外部可見的色澤與脈象上。《素問‧經絡論》云:"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陰絡在內,居人體深層,與經脈相近,所以與經脈之色相合;陽絡在外,居人體之表層,受四時氣交的影響,其色也隨四時推移而變動無常。一般說,秋冬季節,天氣寒冷,陽絡之血,易於凝澀,故其色多見青黑;春夏之際,天氣多熱,陽絡之血潤澤,故其色常呈黃赤。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四時氣交法則引起經絡氣血運行變化,也必然導致脈象變動的四時節律。《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又云:"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冬日在骨。"形象地說明脈象在不同季節的深淺部位。《素問‧玉機真藏論》指出:"春脈如弦"、"夏脈如鉤"(注:鉤即洪脈)、"秋脈如浮"(注:浮亦稱毛脈)、"冬脈如營"(注:營即石脈,亦即沉脈),說明了不同季節中脈形的變動。此種脈形的變動與五臟生理的四時變動是貫通的,如肝主春,肝氣旺於春則脈弦:心主夏,心氣旺於夏則脈鉤;肺主秋,肺氣旺於秋則脈浮;腎主冬,腎氣旺於冬則脈營。至於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其脈多軟。這些都是與四時氣交相應的正常脈象。如果脈象與四時節律不相適應,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所云:"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這就是"反此者病"的道理。

  2. 人體疾病變化與四時氣交法則相應人生活在天地氣交之中,受氣交法則的支配。其生理活動能夠順應四時氣交變化,而發生與之相應的有程序的調整,從而使人體與天地氣交保持相應的一致性,則是正常的生理。假使四時氣交變動超過人體順應能力,擾亂了人體順應自然的節律性;或人體順應能力減退,不能對氣交變化作出與之相應的調整,便會發生疾病。故《靈樞‧百病始生》云:"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所謂虛即正氣虛,就是順應能力減退:所謂實即邪氣實,就是氣交變動太過、不及而形成的反常氣候。人體不能順應氣交變動而發病,通說引起相應臟腑的病變。如來春則肝先受之,故春病多在肝;乘夏則心先受之,故夏病多在心;乘秋則肺先受之,故秋病多在肺;乘長夏則脾先受之,故長夏病多在脾;乘冬則腎先受之,故冬病多在腎。不能順應即是逆。《素問‧四氣調神論》對於逆四時氣交引起臟腑發病的機理作了論述,認為:"逆春氣,則少陰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上述這些臟腑季節性病證,都是屬於不順應氣交變動而即時發病者。還有因邪氣留伏不即時發病,而在下一個氣交變動的轉折時期才發病的。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違,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痰瘧。秋傷於濕,上逆為咳,發為痿掀。冬傷於來,春必病溫。"《靈樞‧論疾診尺》云:"冬傷於寒,春生癱熱;春傷於風,夏生後洩腸癖;夏傷於暑,秋生痿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四時陰陽氣交法則不僅對人體發病密切相關,對既病之後的病理變化過程也有直接影響。其影響在季節轉移,節氣交替,尤其是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之時,對疾病的好轉、加劇,甚至死亡,反映非常突出。因為這些時刻是四時陰陽氣交升降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而人亦應之。古代醫家對不同臟腑的疾病,在不同季節中的不同時刻的病機演變情況觀察入微。《靈樞‧病傳》詳盡敘述了臟腑疾病病機演變的關鍵時刻,指出"病先發於心……冬夜半,夏日中。"冬為陰盛之時,"冬夜半"則陰氣尤甚;夏為陽盛之季,日中陽氣尤甚,當此冬夏子午陰陽之氣極度偏盛之時,則是心病病機轉歸的關鍵時刻,因為心屬火,如心火實證,在"冬夜半"水勝而火滅則病減,在"夏日中"火亢極而自焚則病增;如心陽不振,則與此反,"冬夜半"陰盛而陽衰則病增,在"夏日中"天時陽盛以濟心陽之不足而病減。"病誦發於肺……冬日入,夏日出。"冬季日入在申酉時,乃金氣主時亢極之時,夏之日出在寅時,寅時乃木肝之刻,冬夏季的這些時辰是肺病病機轉歸的關鍵時刻。因肺屬金,如肺病實證,在"冬日入"金氣亢極而病增,"夏日出"木旺金衰則病減:如肺病虛證,則與此相反,"冬日入"得天時亢旺的金氣以濟之則病減,在"夏日出",夏本金氣不支,寅時木旺而金氣尤衰則病增……。冬夏如此,秋春也如此,可據此類推。一般說,在四時陰陽氣交變動之際,陽勝的病耐冬不耐夏,陰勝的病耐夏不耐冬,年老、體弱、虛衰的人,每當二至、二分時,即不能順應甚或導效死亡。玆列表歸納如下:不僅如此,罹患同一病證,在不同的季節可以發生不同的病理,表現出不同的證候。例如《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風寒濕三氣合邪,但以四時所主而發生痹證的不同病機與證候。

上一節 與天合度
月廓空滿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