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概論 » 中醫病因病機學的基本原理 » 亢害承制論 » 造化之常,不能無亢
【內容】

《內經》認為"亢則害",說明"亢"是病理狀態。而王履、張景岳等對"亢"則有新的認識。他們都指出,人體造化不能無"亢"‧"亢"是生命所必須的。這一認識豐富了亢害承制論的內容,也是對《內經》學術思想的一大發展。

王履說:"亢者,過極也。"(《醫經溯洄集‧亢則害、承乃制論》,下同)景岳也說"亢者,盛之極也"(《類經‧運氣類》)。何謂"極"?《內經》曰:"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素問‧六微旨大論》)。此"極"乃生化太過之變。"變者,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水承相火之象也。"(《類經‧運氣類》)說明如同生火之少陽變為食氣之相火一樣,"亢"也有一個從生理狀態到病理狀態的演變過程。"亢"可概括為氣之甚,此乃廣義之"亢"。分析"亢"在從生理到病理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形式,有三種之不同:第一,在生理狀態下,"亢"具有生化作用,是生命運動變化的推動力。如木甚則為風,火甚則為熱,不甚便無風無熱,從而失去了木、火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理狀態下的"亢"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這正是王履提出"不能以無亢"的意義所在。同時,王履又從動態的觀點看到了此"亢"有向病理方向發展的可能。但他認識到,在這一階段,人體的自身穩定仍然在起作用,故說:"承,猶隨也,……有防之之義存焉。……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巳,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在生理狀態下是看不見承制作用的,但它確實存在著。王履說:。一藏不平,所不勝平之,五臟更相平,非不亢而防之乎?……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亦不過防之而已"。由此可知,這一階段的"承制"是"有防之之義",即是監視和保護的職能。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保證了生化不息的生命運動。第二,在生理階段向病理階段演變的過程中,亢由生化作用轉而表現出太過、盛極,對機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此時人體的承制功能是"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正邪鬥爭為其表現形式。如上例中木亢風盛,火亢熱甚時,金氣使起而制木;水氣便起而制火,即"一或有亢,即起而克勝之矣。"這時人體的承制功能便積極發揮作用,經過一定的調整後,建立新的穩定。這便是王履所謂"亢而自制者",仍是生化的正常情況。亦即張景岳所說的"過而有制"和"不及有助",是"不在太過不及之例"(《類經‧運氣類》)。第三,"亢而無制"便是生化之反常,此"亢"正是《內經》所謂"亢則害"之亢。這是由於某種致病因素的影響,或邪氣太過,或自我調節能力不足,致使機體運動超出了"無過"的範圍。即張景岳所說:"亢而無制,則為害矣,害則敗亂失常,不生化正氣而為邪氣,故為大病也"(《類經‧運氣類》)。針對這種狀況,王履指出:"茍亢而不能自制,則湯液、鐘石、導引之法以為之助。"這個階段的特點就在於人體承制機能不能勝復以求"無過",需採用治療手段協助機體進行適當調整。同時也說明了治療手段的目的和實質。

總之,王履所云:"蘭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焉耳。"其意義就在於從整體上動態地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亢"是必然存在的,是生命運動的標志;"制"是因"亢"而"制",保證"亢"的正常運動。《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生命與疾病的過程正是充滿著這種"變化之相薄"的運動。這是人體穩定因素(正氣)與破壞穩定的各種干擾因素(邪氣)之間的較量,動員各相互生化制約的藏係對"變"施加作用,經過多次運轉,主動尋求新的穩定。能夠"成"而不"敗",便是人體穩定因素健全,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學正是從整體運動上,提出"亢則害,承乃制"的理論,把生命看作是"亢"與"制"的對立統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