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氣化偏衰是氣化作用的不及和減退,或氣化功能受到阻滯,以致氣化不行。基本病理變化是陽氣的溫化作用不足和減弱,使精血津液的化生與化氣過程減緩和降低,從而表現為形體腑腑功能的減弱,形成為氣虛的病變。如果氣化功能進一步衰減,陽氣的化生與溫煦作用繼續低下,即可由氣虛發展為陽虛的病變。陰氣衰微,失去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虛寒病變。表現為畏寒怯冷,水穀不化,下利清穀,腰脊冷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等證象。嚴重時,可致陰盛寒凝而津液不行,水不化氣,營血澀滯,水穀精微不能轉化,停積凝聚而成為痰飲水濕等病理改變。如氣化作用嚴重衰滯,則陽衰氣虛,形氣、形味和精氣、陰陽的化生嚴重衰退停滯,即可導致臟腑形體的枯萎和生長發育的遲緩與停頓等病理結果。所以,氣化作用的偏衰,主要是以氣虛、陽虛以及陽虛寒凝為病理特徵。氣化偏衰多見於素體陽虛和稟賦不足,以及內傷久病時陽氣耗傷過甚的情況下,尤以脾腎陽氣的不足與虧耗,最易導致氣化作用的偏衰。此外,久病而陰精津血傷殘過甚,使氣化的源泉匱乏,或先有水濕痰瘀的蓄結凝聚,使氣化作用阻滯等,亦可引致氣化作用的不及。

綜上所述,氣化作用實際上就是氣血精津液和形氣的化生、轉化與消耗過程,以及臟腑形體的生長、發育與衰退過程。同時,在整個氣化過程中,又以氣的功能活動為基礎,氣盛則化亦盛,氣弱則化亦弱,氣滯則化滯,氣竭則化止,故無氣則亦無化,化也就是氣的具體作用。這裡的氣,包括了人體臟腑經絡形體之氣,概括起來,就是人體陰陽之氣,就中尤以陽氣起著主導作用。而氣化失常的基本病理,也就是在陽氣盛衰基礎上引起的人體機能的亢進和衰減,而表現為陽氣的有餘或不足。這就是《銀海精微‧氣病論》說的"人花天地間,莫非氣化之流行。臟腑經絡,氣得其正,何用不藏;氣失其正,何往弗害。"氣得其正,則氣機得以流行,氣化作用得以保持正常;氣失其正,則氣化作用必將失其常度,而發生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

(張發榮)

上一節 氣化偏盛
邪正相爭論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