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濕為長夏的主氣。所謂長夏,是指夏秋之間,即大暑至白露這一段時間。此時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濕熱薰蒸,人在其中最易感受濕邪。所以《直指方》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薰蒸,此即為濕。"此外,或因涉水、淋雨、久處卑濕,或長期水中作業等,致使濕邪侵入而致。或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復易招致外濕之侵襲。故薛生白《濕熱病篇》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濕邪有如下特點:

  1. 濕性重濁。"重"是沉重、重著之意。《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是說濕邪致病有頭重如裹的特點。它如一身困重。四肢肌肉酸困沉重、關節重痛等,都是這一特點的表現。"濁"指穢濁、垢濁之意,多指因濕邪影響或釀化而成的濁穢不清之物,如面垢目哆,痰液濃濁,大便溏垢,婦女帶濁,以及小便渾濁等等。
  2. 濕性粘滯。"粘滯°是指粘膩、滯著。其意有二,一是指感受濕邪的患者的排出物粘滯。如汗出粘滯,大便溏滯不爽、滯下和水飲停滯等;二是指濕邪為患,病勢纏綿,濕邪不易速去,病程較長,以及濕邪為病多致氣機阻滯等。
  3.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相阻滯氣機。濕屬陰邪,其性重濁粘滯,故最易沮滯蒙蔽,阻遏氣機流行。如阻閉清陽,可見頭目昏重,清竅壅塞,胸腕痞悶;阻滯中焦,則脾胃升降失常,嘔吐下利,或悅連腹脹,使溏不爽;阻滯三焦氣機,則口苦嘔惡,胸脅痞悶,水液不行,小便短澀;濕阻於下,則小腸泌別失職等等。若濕鬱過久,則可損傷陽氣,尤易困傷脾陽,致運化無權,水濕內停,而發為腹脹、腹瀉,甚至水腫,嚴重者尚可傷及腎陽,而致脈沉肢冷等。如薛生白《濕熱病篇》所說:"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身冷脈細,汗洩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就是說的這種病變。故葉天土總結說:"濕勝則陽微也"(《外感溫熱篇》)。
  4. 濕性趨下。濕與水同類同性,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濕邪亦有下趨,下注的特點。《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可見濕邪傷人,多始於下部。另外,濕邪重濁,易於下注,故其為病亦多見於下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濕勝則濡洩"。其它帶下、腳氣、水腫等濕邪為病,亦多見於下部或盛於下部。故在治療上以利小便為治療濕邪的重要方法。

上一節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