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口咽通於胃,病邪可隨食物直接入侵,使脾胃、腸道受病。古代醫家把因認食受邪而發病者,稱為"食注"。如《諸病源候論‧食注候》云:"人有因吉兇坐席飲啖,而有外邪惡毒之氣,隨食飲入五臟,沉滯在內,流毒在外,使人支體沉重,心腹絞庸,乍摩乍發,以其因食得之,故謂之食注"。濕熱病邪,穢濁疫毒,以及食物之毒(餒肉毒,毒蕈毒,河豚毒)等,均可從口咽而入。對從口咽受邪而發病的疾病的預防,其措施主要在於注意飲食衛生。早在《千金方》就捐出,"穢飯、餒肉、臭魚,不可合食之,害人。"(《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明代《本草綱目‧水部‧井泉水》還對飲水衛生提出了要求,如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停一時,候澄乃用之,否則氣味俱惡,不堪入藥、食、茶、酒也"。

上一節 從鼻竅感受
從肌膚入侵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