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病由情志不遂,房室不節,飲食勞逸,成瘀血痰飲等內傷因素引起,直接傷及氣血成臟腑為病,故其某本傳變形式有氣血傳變和臟腑傳變,其傳變過程亦多緩慢和積久。現分別敘述如下:

  1. 氣血傳變一般初病在氣並傷氣耗氣,久病則入絡入血而傷血耗血。在氣者或為氣機之逆亂,或為氣之有餘與不足,而成氣滯、氣逆或氣虛、氣陷,甚則為聚、為瘸、為疝;在血者或為血絡之阻滯損傷,或為營血之傷耗匱乏,而成血瘀、血結或血虛、失血,甚則瘀血內留、絡脈凝瘀而成症成積或腫塊。在氣者病淺,在血者病深;氣病不必血亦病,然未有血病而氣不病者。一般是由氣及血,也有氣血同病者。在氣多為氣機之紊亂,至血則已有形質之虧損。此為其大要,詳可參見本書《氣血病機》一章。
  2. 臟腑傳變五臟以及臟腑之間,在生理上互相關連而相輔相成,在病理上亦互相影響與互相傳變,如肝病傳脾、肺病及腎之類,且每以腑病入藏和"窮必及腎"為最終絹局。究其傳變形式,又有"相移"與"生克"二種。
所謂"相移",就是指臟腑病變互相轉移的傳變形式,其中包括藏邪轉移於藏,腑邪轉移於腑的傳變方式。《素問‧氣厥論》曾集中論述過腎移寒於肝,脾移寒於肝,肝移寒於心,心移寒於肺,肺移寒於腎,脾移熱於肝,肝移熱於心,心移熱於肺,肺移熱於腎,腎移熱於脾,以及胞移熱於膀胱,膀胱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大腸,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膽移熱於腦等五臟六腑寒熱相移的傳變形式與病變情況。臨床上常見的心移熱於小腸和肝移熱於膽等病變,也屬於這種傳變形式。其特點是不全依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為轉移規律。

至於"生克"傳變,則是捐臟腑病變按照其五行屬性與生克關係而互相傳變的規律和形式,這也是臟腑傳交的主要方式。所謂"生",是指臟腑間在生理上的互相促進與病理上的互相彌補及救益;所謂"克",是捐臟腑間在生理上的互相制約與病理上的互相傷害與加重作用。病理性生克本質上乃是生理性生克在疾病過程中的反映,因之,在生理上具有生克關係的臟腑,在病理上就具有和產生生克傳變的關係。《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就指的是這種傳變形式。概括起來,這種傳變不外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病變主要通過"相克"關係,而從此一臟腑傳至另一臟腑,其病情多見加重或惡化;另一種是病變通過"相生"關係,在相生的臟腑間得到互相補助效益,從而對病變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使病情得以減輕和好轉。前者即"傳其所勝°,後者即"傳子"與"傳‧最",合稱"母子相傳",這也就是《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說的"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立於其所勝,氣含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的規律與機理。

總之,在臟腑傳變形式中,其始病臟腑與受病臟腑之間固有的生克關係,對疾病的演變和轉歸,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說的"天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種關係和規律。詳見本書《臟腑病機》一章。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