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因與發病 » 疾病的演變 » 疾病的轉歸
【內容】

轉歸,是指疾病過程趨向結局的演變和疾病的最終歸宿。疾病的結局最終只有兩種,即痊愈和死亡,但在疾病趨向痊愈和死亡的過程中,卻常常包含著許多複雜的變化,即存在著一些過渡狀態,如疾病的纏綿、後遺或傷殘等。因此,疾病的轉歸實際包括有痊愈、死亡,纏綿、後遺與傷殘五種。玆分別敘述如下。

(一)痊愈是指病埋狀態完全和徹底結束,機體恢復健康。從疾病過程的實質而言,也就是邪氣完全被消除,正氣得到恢復,陽陰重歸於和平與協調。從臨床角度看,還要求所有與病證有關的臨床表現亦全部消失。作為一種病理轉歸;痊愈還應當包括各種病理變化的結束,主要有:(1)臟腑氣機和氣化趨於正常,精氣來復。在疾病的痊愈性轉歸中,氣機氣化趨向正常,是最先發生的體內變化。以此為契機,正氣日充,邪氣漸衰,由正勝邪卻而歸於痊愈。(2)精氣來復:是正氣趨於完全恢復的重要標志。它發生於氣機氣化趨於正常的過程中,又為氣機氣化恢復正常提供物質保證,並且對形質虧損的修復補充尤有重要意義。(3)邪氣消除:是促進疾病痊愈的重要條件。又可以分為邪氣被驅除和邪氣被消散兩種形式,前者主要指外邪的驅逐,後者主要指內邪的消散。其消除過程的長短,直接關係著疾病痊愈的速度。

(二)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動完全的和不可逆轉的停息,是疾病最惡劣的結局。死亡也是一個過程,一般從精氣互根的解體開始,到陰精耗竭或陽氣衰絕為止,其中包含著複雜的病理變化。

精氣互根又稱陰陽互根,是生命活動得以維持的基本條件。所謂互根,指陰陽雙方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同時,陰陽雙方的各自的滋盛皆以對萬的滋盛為依據,故孤陰不生而獨陽不長。精氣互根的解體即精氣分離,亦即陰陰離決,可從多種不同的途徑演變而來。最常見的有(1)久病衰竭:衰竭有首先表現為陽氣式微,然後陰損及陰,精血亦枯;亦有首先來自陰精的枯涸,致使陰損及陽,陽氣亦衰的。無論何種,一旦至於衰竭,陰精即難固守陽氣,陽氣亦失所資生和依附;同時陰氣亦失其化陰生津與統攝之權,陰精亦必不安本位,陰陽雙方若即若離,稍有觸動,即致離決,表現為殘陽迅速消散而神明絕滅,成孤精脫洩而絕汗溢出。(2)陽隨陰脫;突然而大量失血、大汗或劇烈吐瀉,以致衝液陰血大量亡失,陽氣隨之亦大量耗散。陽氣傷則陰血失於統攝而加速陰脫,陰愈脫則陽無所附而上浮外越,虛陽飛散,生機即告絕滅。(3)大驚、卒恐、暴怒、劇痛等,可引起氣機突然停滯,陰陽不能交通而互相隔閉,亦致陰陽離決。這就是"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的通理。

總之,精氣互根的解體,或原於陰血的耗竭,或因於陽氣的衰絕,最終導致陰陽離決而死亡。故亡陰和亡陽均可引致死亡的轉歸。前者正如吳鞠通說的:"病溫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溫病條辨‧原病篇》)。後者誠如張景岳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著,陽氣也。五官五藏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及其既死,則身冷如冰,靈覺盡滅,形固存而氣則去,此陽脫在前而陰留在後"(《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的道理。

(三)纏綿是指正邪相爭處於相持或邪不勝正而正亦不能卻邪的狀態。臨床則始終可見有關症狀與體徵。此多見於疾病的慢性階段或遷延時期,至其最後結局亦不外痊愈或死亡。

疾病之所以陷入纏綿狀態,總的說來不外乎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的狀況,即正氣雖未至潰敗,但已因邪氣的嚴重傷害而削弱,邪氣因此乃得以存留;邪氣的存留,又可進一步加重正氣的傷害,並給機體陰陽協調造成障礙。而邪氣由於經過正邪劇烈的相爭,此時亦趨於衰微,對人體的侵襲與傷害能力亦顯不足,從而使病變趨於局限並給機體陰陽調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有利條件。因此,疾病纏綿狀態是一個綜合性的病理過程。作為一種轉歸,它所包含的各種病理矛盾大體都處在一個相對靜止狀態。所以,疾病纏綿狀態既具有病理的穩定性,而可視為疾病的一種結局,又具有進一步演變的不穩定性。只有打破疾病纏綿狀態的病理僵局,才可能促進疾病向痊愈發展。的概念。前者多指疾病造成的形質虧損與功能障礙或喪失,後者則多概指外傷所形成的形體損傷和殘缺。

疾病後遺和疾病纏綿是不相同的。疾病後遺乃是主病在好轉或痊愈過程中給機體造成的一種附加損害,這種損害與主病固然有因果關係,但從病理實質來說,已非主病本身,而是一個新的疾病過程。所以,疾病後遺不是同一疾病的自然延續。而疾病的纏綿則是主病本身的遷延或慢性經過,是同一疾病的自然延續,而非不同病因的因果蟬聯。

傷殘從病理上講,主要指因疾病或外傷所致的人體各種組織結構難以恢復的損傷與殘缺,比如金刃、蟲獸、水火、跌仆等,給形體、臟腑造成的跌損、變形與斷離就屬此類範圍。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