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機 » 藏腑病機 » 心與小腸病機 » 心陽不振
【內容】

凡由心陰不足,陰寒內盛,不能溫化水濕,溫通血脈,以致痰飲、瘀血瘀阻心脈等的病變,都屬心陽不振的病理。

心陽不振,多由心氣虛弱發展而來。陽氣有溫煦肢體,溫化津液,溫通血脈的作用。心陰不振,其病變本質在於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故在心氣虛弱病理的基礎上,還有肌體失卻溫煦,津液不得溫化,心脈不得溫通等三個方面的病理變化。

《素問‧厥論》說:"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諸何也?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張氏醫通》引申其義說:"論得寒之由,以其人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陰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故而心陽不振,多可發生手足不溫甚或厥冷的病象。其次,心陽有溫養心神的作用。若心陽虛,心神失於溫養,則可致神氣虛憊,多見神倦欲寐,表情談漠。《傷寒論》所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的四逆湯證,即指此類病變而言。由於心陽有溫化布散水津的作用,若心陽不振,溫運失幟,則水津不布,蓄積而成淡飲;或由血脈而上泛於心,即可成水飲凌心的病變,而見心悸,氣筋,頭眩,心下逆滿,胸中窒悶,小便不利等症。心陽又有溫通血脈的作用。若因心陽不振,溫運無力,以致胸陽痹阻,氣滯血瘀,則可導致心脈瘀阻(詳見"心脈瘀阻"項下)。

心陽不振,常見轉歸有三:一是久病及腎,成為心腎陰虛;二是溫運無力,痰濁瘀血痹阻,成為心脈瘀阻;三是突然加重或遷延日久,心陽虛衰,而成為心陽虛脫危證。

上一節 心氣虛弱
心陽暴脫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