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脾胃是人體重要的生理系統之一。它由脾藏、胃腑、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部分組成。

脾胃同居中焦,脾為陰,胃為陽,一藏一腑,互為表裡。胃主受納,脾司運化,相互為用,在發生病變時,則相互影響。所謂脾胃病變,實際關係到人體對水穀的受納、運化、輸布的全部過程。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循行足大趾、下肢內側、腹裡、舌根等處;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循行前額、鼻、口唇、上齒、喉嚨、脘腹、下肢外側、足背、足次趾等處。脾胃發生病變,上述經絡循行部位,多可出現相應症狀。所以脾經相胃經也就成為脾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濡溉五臟六腑和周身內外,而使肌肉豐盈,四肢健壯,為後天之本。故《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靈樞‧本神》說:"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脾胃納運的水穀自口而入,臟腑的精氣又上通於口,榮澤唇口四白,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其華在唇口四白。"脾脈上連舌本,脾運正常則舌能辨味。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味矣"。所以,肌肉、四肢、口、唇也是脾胃系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脾胃的功能以納運為首要。納指受納,運即運化。飲食入胃,經胃腐熟消磨,下傳於腸,其精微經脾的運化而輸布全身。故胃主受納,反映了飲食攝納和消化、通降傳導的功能活動;脾主運化,反映了水穀精微物質的吸收、輸布和水液代謝的功能。

脾胃屬土,位居中央以灌溉四旁,為人體氣血津精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其溫養,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納運化生的水穀精氣,行於脈中的稱為營氣,是血的組成部分;行於脈外的稱為衛氣,有溫煦保衛的功能。血液之能約制於脈道之內而不外溢,亦賴脾氣的裹護。脾胃納運正常則穀氣自旺,而氣血津精的生化之源不乏,四肢百骸,肌肉組織,五官九竅乃得溫養。所以,脾的統血、主肌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等皆與脾的納運功能有關。

脾胃的納運功能是通過升清降濁兩種基本運動形式來實現的。一旦發生疾病,其升降失常也就成為主要病理特點。脾升發清陽之氣的作用,是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再經心肺輸布於其他臟腑。故《靈樞‧營衛生會》說:"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素問‧經脈別論》則謂:"食氣入胃,濁氣歸心""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所以,只有脾氣升發穀氣的功能正常,才能維持人體的生機活躍。胃的降濁作用,就是將攝納的飲食經過腐熟,下傳小腸,供其消化、吸收。即《素問‧五臟別論》所說:"水穀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而胃失和降或痞塞不通,就是其基本病理。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飲食的運化和輸布,反映了整個納運過程的兩個方面。升溏與降濁之間,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所以在病理條件下,往往脾不升清則胃不降濁,胃不降濁則脾不升清,二者常相因為病。

人體五臟六腑間的升降,通過相互協同、相互制約而構成氣機運動的整體,其中脾胃的升降起著樞紐和中樞作用。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既是自身進行新陳代謝的基本過程,也是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的組成鬱分。脾胃居中州,肝腎之氣隨脾氣而升,升則上輸於心肺;心肺之氣隨胃氣而降,降則下歸於肝腎。沒有脾胃的升降運動,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後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清氣無由攝入,痰濁廢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運,才能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消陰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升降運動。

脾為太陰照陰土,胃為陰明屬陽土。太陰濕土,得陽則動;陽明燥土,得陰乃和。燥濕相濟是維持其正常納運的重要條件。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也就成為脾胃的又一生理特性。這一特性是由其功能決定的。脾主運化水濕,脾運障礙必成濕濁阻滯,濕濁阻滯又會使脾陽受困,故濕邪也就成為脾藏的主要致病因素。胃主受納水穀,為津液化生之源。胃津充足才能滋濡消磨,潤降下行。若胃津不足,則水穀難以腐熟,腸道失卻滋潤而澀滯不降。可見,脾胃的納運有常,升降協調,燥濕互濟,是其正常生理。而納運失常,升降失調,燥濕偏盛,便會發生病變。

引起脾胃疾病的原因,大約有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飲食勞倦三個方面。外感六淫之邪,或自口鼻而入,直犯中通,或自皮毛而入,內傳脾胃,均可引起脾胃痰病,其巾又以濕、熱、寒三氣損傷脾胃,更為突出。濕分內外二因,為脾藏的主要致病因素。外因多由冒雨涉水或居處卑濕所致。內因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滯而成。濕為陰邪,其性凝滯,留著中焦,纏綿難去,以氣機升降和運化功能失常為主要病變。熱為胃腑的常見病因,亦分內外二因。外因多由熱邪入裡,灼傷津液所致。內因多由胃陽素盛,情志之火相並,而致陰傷津枯為主要病變。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右寒邪直中,逞呈裡寒;自身陽虛,寒從中生,亦可成為中焦虛寒病理。此外,憂思鬱怒,飲食不節,勞倦太過,也是直接間接導致脾胃發病的原因。而體內的病理產物-痰飲、水濕、瘀濁等,則是繼發或加重脾胃病變的內在病因。

治療脾胃病變,宜在辨其寒熱虛實,分別論治的基礎上,著眼於氣液的盈虧,立足於脾胃的升降為機括。脾濕盛者,治宜燥濕芳化,胃津虛者,治當養陰滋液。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喜溫運,胃喜涼潤;實責陽明,虛在太陰,便是脾胃病治法與用藥恃點。

上一節 小腸實熱
脾虛失運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