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機 » 藏腑病機 » 脾胃病機 » 脾氣下陷
【內容】

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是脾氣虛弱,氣機下陷,固攝和升舉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其原因多是由脾氣虛弱發展而來,故凡能引起脾氣虛弱的因素,都可能進一步導致脾氣下陷。而其病理集中反映在氣虛不榮和氣虛不攝兩個方面。氣虛不榮,則生化不足,可見飲食減少,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舌質淡嫩,脈象緩弱等症。脾為肺之母,脾氣虛進而引起肺氣不足,可見少氣懶言,語音低微等症。脾虛清氣下陷,則氣短而自覺氣不接續,或氣虛下墜感。肺脾氣虛,陽氣不能外循於皮膚分肉之間,以溫皮毛腠理而成衛外之用,可見形寒怯冷、自汗,易感外邪等症。脾虛氣陷,清陽不升,空竅失養,則眩暈、頭昏,耳失聰,目欠明。精微隨氣陷而下流,反成濕濁,可致久瀉,久痢,尿頻失禁等症。中氣下陷,藏氣失固,則見脘腹墜脹,陰挺,脫肛等病。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陽氣內鬱,可以產生氣虛生熱的病理。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說:"是熱也,非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躁熱"。指出的於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以致水穀精氣下流而成濕,清陽下陷而不能上升,遂成為假熱。所以,這種氣虛發熱的病變本質,仍屬脾氣下陷所致。

上一節 脾陽不振
脾不統血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