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經絡又稱經脈,包括正經和奇經兩大類,以及絡脈、經別、經筋等。正經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行氣血,聯結表裡上下、臟腑官竅、四肢百骸,使人體生命活動保持整體性。故《靈樞‧海論》云: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肢節。"奇經有八,即任、督、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其主要功能是調節正經氣血。其中衝、任、督皆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帶脈環腰,總束諸脈,故此四脈與婦女經、帶、胎、產關係密切。至於陰饒、陽饒、陰維、陽維,關乎陰陽的交會與維護。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八脈麗於下,隸屬於肝腎"。吳鞠通也說:"八脈麗於肝腎,如樹之有本也。陰陽交媾,生生化化,全賴乎此。"指出奇經八脈的生理病理與肝腎的關係十分密切。絡脈包括別絡、浮絡孫絡。別絡較大。共有十五,即十二經與任、督各有別絡一支,加上脾之大絡,其功能是加強經脈之間的溝通與調節作用。絡脈浮行於表淺者,稱為浮絡;最細小的分枝,稱為孫絡,主要功能是直接滲濡灌注氣血津液於全身組織。至於經別與經筋,其功能與正經相似,不過某些方面補充了正經之不足。

經絡病機,主要是指經絡中氣血盛衰及運行異常等病變機理。由於經絡是聯係人體表裡內外的通路,故經絡為病可以累及臟腑,臟腑病變也可以從經絡反映出來。故其病理變化有病在經,病在絡,病在藏,病在腑,經腑同病,經藏同病等具體內容。不論病在經絡或病在臟腑,其病候總由經絡所循行和絡屬的特定部位反映出來,因此,經絡臟腑病變總有其特定的病候。觀察病候表現及其部位便可辨別病屬何機。例如,足厥陰肝經經脈布兩脇、抵少腹而上連目係,功主疏泄,如鬱滯不暢,則可發生脅痛、少腹痛等症狀,而從脅痛、少腹痛等症狀便可知是足厥陰肝經之病;手太陰肺經其經脈起於胸部,開竅於鼻,職司呼吸,如鬱滯不暢,則可發生咳嗽、氣喘、胸痛、鼻塞等症狀,而出現這些症狀便可知是手太陰肺經之病。再以頭痛為例,前額痛屬陽明經,偏頭痛屬少陽經,枕、項痛屬太陽經等,都是根據經絡的行徑確定的。《靈樞‧邪客篇》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梆;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腿。"其氣所"留"之處,便是其經絡所過之地。可見,經絡臟腑病候一般都反映於其循行的部位,因此,不同的經絡臟腑為病也就有其不同的、固定的病候了。但為什麼有些病候又為多經所共有呢?例如,從經絡行徑反映的病候來講,頭痛、頰腫、頸腫、缺盆中痛、掌心熱、肩外側痛等,就是膽、膀胱、大腸、胃、肺、小腸、三焦、心包絡諸經所共有。這是出於"經絡交叉"形成的。對於這種情況,要判斷其病屬何經,必須綜合經絡循行部位所出現的其他病候加以綜合分析。如肺、胃、膽均有缺盆中痛,但屬肺經者,多兼有脯臂側痛厥和肩背痛;屬胃經者,多兼胸腕乳臍腹部疼痛,膝腔厥冷或腫痛和足背病等;屬膽經者,多兼胸脅痛不能轉側,足腔外側痛,頷腫等病候。再如,手太陰肺經與足少陰腎經之病都可發生咳喘,手太陰肺之經絡直屬肺藏,鬱滯不暢,自然會發生咳喘症狀;而足少陰腎經雖直屬於腎,但其經絡從腎上貫膈入肺中,故其病亦可發生咳喘。這兩經都可出現咳喘之候,就是"經絡交叉"的緣故。要分清咳喘屬肺屬腎,當從其兼候中進行分析,一般說,肺經咳喘多兼肺脹、胸悶、缺盆中痛,腎經咳喘多兼心懸、善恐、惕惕然如人將捕之等病候。此外,某些臟腑病雖無"經絡交叉"亦可出現共同症狀。例如,肺病出現腎病的小便不利,腎病出現脾病的食欲不振等,這就須結合臟腑的生克、表裡關係加以理解。

關於經絡為病,《靈樞‧經脈篇》有"是動"、"所生病"之分。根據馬王堆醫帛《足臂十一脈》(甲種)記載,在足臂部陰陽而各脈為病的提法是"其病",而沒有"是動"、"所生病"的提法。其後,《足臂十一脈》(乙種)開始區分為"是動"、"所生病",但內容與"其病"相一致。直到《靈樞‧經脈篇》才有"是動"、"所生病"的提法,其所包含的病證也相應地增多了,除心月"「脾肺腎所生病外,還確定了津液血脈筋骨氣七種所生病。對於"是動"、"所生病"的理解歷來議論紛繪。《難經》認為,"《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氣流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流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元‧滑壽《難經本義》持不同見解,認為"然邪亦有只在氣,亦有只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後拘也。"清‧徐大椿《難經絳釋》則認為,"《經脈篇》是動諸病,乃本經之自病,所生諸病,則以類推而旁及他經者。"張隱庵《黃帝內經靈樞集注》解釋為"夫是動者病見於外,所生者病見於內。"最近,中醫研究院等單位新編《簡明中醫辭典》(試用本)又認為,"是動"者,"主要由經脈傳來,非本臟腑所生,故名是動","所生"者,"一般由本臟腑所生,並非經脈傳來,故名所生。"也有理解成:"是動"是指本經經脈及其聯屬的臟腑因外邪引動而發病,"所生病"是指本經及其所聯屬的臟腑發生的疾病。如此等等,分歧殊甚。其實,《難經》作者的解釋是對的,因為"是動"和"所生(產)病",原本講的是這兩組病證的變動與產生,勢必涉及其病機變化的先後過程。"故先為是動",表述了經脈因異常變動(包括鬱滯不暢和運行逆亂等)而發生的病證;"後所生病也",是說隨後產生的病證,這是一個由淺而深,由經脈而臟腑津液血脈筋骨氣的病機變化過程。有人稱"是動"為原發性或急性病候,或前驅症性質,"所生病"屬於繼發性或慢性病候,或後遺症性質。但實際上這兩組病候的區分是相對的,通常都是相互交叉出現,在今日之實際應用價值如何,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一節 心脾兩虛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