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精是構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它既可影響和支配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和生育功能,又對人體起著重要的營養滋潤作用。所以,《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有廣義、狹義之別與先天、後天之分。狹義之精,主要指生長、生殖之精,具體則指腎精及腎精所化的腎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主持男女生長發育全過程與生殖功能的"腎氣"和"天癸",即指此而言。如再加細則,亦可分為,生長之精"與"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指與生俱來和先於身生之精,稟受於父母,即《靈樞‧經脈篇》所說的:"人始生,先成精",和《本神脯》所說的:"生之來,調之精"。後天之精,指來源於飲食水穀精微之精,包括氣血津液髓等精微物質,由脾胃所化生,亦稱臟腑之精。廣義之精,則是包括以上幾種的總稱。其中,先天之精與狹義之精的主要作用是主持、支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後天之精的主要功能是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前者既可影響後者的生成轉化與盈虛盛衰,又須後者的供養化生以為補充之源泉,而後者又可不斷地轉化為前者,並保證了前者的物質基礎與正常功能。從精的陰陽屬性劃分,可分為陰精、陽精兩種。陰精是腎中陰津之本,陽精為腎中陽氣之根;前者屬於腎陰的範疇,又叫"元陰"、"真陰"。後者屬於腎陽的範疇,又稱"元陽"、"真陰"。總的皆屬於腎精。鑑於氣血、津液病機後而另有專章論述,故本章以狹義之精為主要討論範圍。凡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精受耗傷、失泄、腐變,從而使其生理功能減退或紊亂,發生相關於精的生理病理,《內經》早有論述,後世更有發揮。《內經》對於精病病因,比較強調酒色、勞倦、飲食、七情等因素的危害,但同時也指出了傷精的外感因素。《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說:"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則減而下",《素問‧脈要精微論》說:"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髓減","精衰",就是精的虧損不足的病理。《內經》論述精病病機的特點是以腎為中心,以精的生理和病理聯係來加以闡述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氣傷精",《素問‧疏五過論》有"氣虛無精",《靈樞‧本神》有"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靈樞‧決氣》有"精脫看耳聾",《靈樞‧海論》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腔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大惑論》有"精散則視歧"等敘述,揭示了精與氣、神、骨髓、腦髓、耳目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

繼《內經》之後,《難經‧十四難》提出"五損"的部位及症狀,虛損上下傳變的機理,以及調益營衛氣血虛損的治法,特別提出"損其腎者,益其精,都是有關精虛不足的病理論述。《金匱‧血幟虛勞病篇》則具體提出"精氣清冷"、"亡血失精"和"失精家"的病變,及無子、陰寒、目眩、發落、失精、夢交、少腹弦急、脈虛極芤遲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藥。隋‧巢元方《病源》認為七傷相虛勞中的白濁候、無子候、少精候、尿精候、失精候、夢洩精候、精血出候、贏瘦候等疾病,都由勞傷腎氣,腎虛不能藏精或不能制精引起。宋‧嚴用和《濟生方》指出,上下水火不交可致精元失守。明‧綺石《理虛元鑑》指出虛勞病有陽虛、陰虛之分,其中陽虛成勞者又有"奪精"一種,與"奪氣、"奪火"並列,都是陽虛勞證的病理變化。並指出"精"具有"水火之兼"的特性。綺石所論實際上已有陰精、陽精分化的含義。葛可久《十藥神書》論虛勞證治中,對於腎虛精極、陰精虧虛的病理,也作了闡述。明代王肯堂則明確提出"精有陰有陽"(《證治準繩‧卷一‧虛勞》)。張景岳主張精虛分陰中之陰虛和陰中之陽虛(《景岳全書‧雜證謨‧虛損》)。清‧葉天士創下焦精損分精血不足與精氣不足之說(《臨證指南醫案‧虛勞》邵新甫按語),都主張精有陰陽,精虛亦當分陰陽的學術觀點。其中,尤以業葉天士集《內經》、《難經》,以及前人關於精和奇經八脈理論的大成,吸收了李中梓關於肝腎同源的觀點,將腎、肝、奇經的病變統一在精病的範圍之內,提出了"八脈隸乎肝腎","下元之損必累八脈","下焦之病多屬精血受傷"之說(分別見《臨證指南醫案》654頁朱案,50頁範案,521頁吳案)。主張精損當分精血和精氣(相當於陰精和陽精)不足,精損屬於體質病變,強調治法應以血肉有情之類填補或溫養與兼通奇經等一係列獨特見解,對精的內涵和精病病機的實質作出了比較完整深入的論述。精病的常見病因有六淫、七情,飲食不節、勞倦、外傷、失血、久病以及體質因素等。六淫中以暑、火(熱)損精傷精最為常見,而風、寒、濕、燥邪則多先經化火(熱),再進一步損害腎精。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風客淫氣,精乃亡",係風邪外入,淫亂了陰陽之氣,化熱傷陰,髓乃消亡(據張景岳《類經》393頁注)。至於臟腑功能紊亂而內生的風、寒、濕、燥、火(熱)諸邪對於精的發病作用與外感六淫基本相似。金刃擊仆等外傷,通常先造成氣滯、血瘀、失血、氣脫等病理變化,若傷損較重和遷延日久,則可由氣血病變傳變為精病。《內經》十分強調情志因素對精的致病作用。如《素問‧疏五過論》說:"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能傷精","嘗貴後賊,;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靈樞‧本神》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大致而言,心動神馳,腎精不攝,擾亂氣機,暗耗精氣,是情志傷精的兩個發病環節。飲食不節對於精的影響有二:其一,食養不足,精失後天所養。其二,偏食嗜飲,久而內傷脾胃,化生痰飲、濕熱、燥火等內邪,損害腎精。其他如勞倦耗氣,氣虛亦可及精;早婚多育,房室不節,墜胎過多等,又可直接耗奪腎精。亦有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可致血不化精。血虛而精亦虛等。再有臟腑功能不足或氣機紊亂,導致精的生化之源匱乏,或失於封藏攝納,亦為精病的重要原因。凡此種種。為引致精病的後天因素。此外,尚有稟賦不足的先天因素以及體質因素等,均與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

精傷的形成相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是內竭,又稱內奪、內損,指精耗竭於體內而言。多見於熱病的煎熬消灼或情志過激,化火內劫,以及酒色的戕伐耗傷等。此多積漸而然,又稱暗耗。其二是外失下奪,失精亡血。如急慢性失血亡血,嘔吐,瀉利,汗出過多或自汗、盜汗的陰液亡失,以及因濕熱下注,擾動精室,或精關不固而致的遺精、滑洩與白淫、帶濁等。其三是腐變敗壞,如因氣滯血瘀或濕熱、痰熱、火邪等因素壅遏精室,使精液腐敗,變為瘀濁、痰濁、帶濁和瘀血敗精等。

精病的傳變、轉歸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精的各項生理功能不足,如生長發高不良、生育能力下降、體弱、早衰等等;其二,繼發氣、血、津液、神等形質的虧損和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以及形體消瘦,虛贏乏力,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健忘,癡呆,怔忡,虛勞等:其三,日久則精傷及氣,陰損及陽,導致氣虛、陽虛以及精氣交虧、陰陽俱虛的虛損病變。

精的病變以虛為主,多屬虛證。其由精室受濕熱邪火或瘀血之灼擾,精液受其蒸腐瘀阻,而為敗精瘀濁及遺精者,則屬實證。或因五志過極,心火亢盛者,亦屬實證。

決定精病轉歸的關鍵因素是精的虛損程度。《素問‧通評虛實論》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張隱庵注曰:"癉乃精虛於內,故實皆可治"(《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故精損之輕者,治而可愈,精損之重者,治而難愈,或久久不愈。

關於精病的治療,由於精病多不足,故大法宜補。因精為人體至關重要和至精至貴的物質,故需補以乳酪藏卵等血肉有情之晶始兌奏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腹中論》篇的四烏賊骨一慮茹丸方中之運用雀卵、鮑魚,可視為關於精病治法、用藥的原則論述和示例。其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和補充,如張仲景之用阿膠、豬膚、雞子黃;朱丹溪之用豬脊髓、龜板;張景岳之用鹿膠、龜膠、左歸,以及河車大造丸之用胞衣和其它醫方之運用人乳、牛乳、雞、鴨、魚、琢等,都是體現了大補精血的治療原則。

迨至葉天士提出"溫養有情,栽培生氣","填養精血,務在有情","溫按下元,須誣絡脈"等法(《臨證指南醫案》48頁孫案,117頁姜案,709頁宋案),從此,"填補"(陰精)、"溫養"(陽精)、"宣通"(奇經)就成為精病虛證的三大治法。由於陰精和陽精在生理上互相滲透,病理上互相影響,故治療應當注意"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規律。至於精病的實證,如前所述,多為情志過極化火成濕熱邪氣的灼擾,故治療則宜舒肝解鬱,清心瀉火,或趨其邪熱,使精免受消灼,得以守藏。此外,如久病而精關不固,失於攝藏諸,又當治以固精、澀橢;精傷及氣或導致精氣、陰陽俱虛者,又當益氣生精或益氣填精並舉,陰陽雙補為治。

上一節 血隨氣逆
精氣虧損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