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機 » 六氣病機 » 六氣相兼與從化病機
【內容】

自然界六氣變化,非常複雜,且常有反常的情況。故六氣致病中,更多二種或多種邪氣相兼為病。六氣之間又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即六氣從化。六氣傷人,其轉化趨勢,與人體陰陽之氣的偏盛偏衰密切相關。在陽旺或陰虛之體,外邪易於化熱化燥;於陽虛或陰盛之質,則外邪易從寒化。同一邪氣侵犯人體,其病理變化可以因人而異,有化寒化熱的不同,而人體水火的偏勝偏衰,則是邪氣從類而化的關鍵所在。現對六氣相兼和從化的常見病機,作如下討論。

(一)風寒相兼與風從寒化風為春令主氣,寒為冬令主氣,二者何以相兼?皆因風為百病之長,因時均有,故兼它氣為患。而氣候變化時有反常,如春應溫而寒仍在,即所謂非時之氣,或於初春尚有餘寒,此時,風之與寒即可相兼為患,故多風寒兩感。其病機特點為風寒外襲,衛陽被鬱,肺失宣降,上竅不利。至於風從寒化,是風氣為病的一種轉化形式。其病機特點是多發生於素稟陽弱內寒,且於冬令受風,外內合寒的條件,促使風從寒化之故。參閱前述"寒氣病機"節。

(二)風熱相兼與風從熱化春月風氣司令,其氣已溫,但若過熱,是為非時之氣,此時之風,必兼熱氣,人若感之,即為風熱。其病機特點為風熱外受,衛氣失宣,肺失宣降,又多化燥傷陰並上擾清竅的變化。風從熱化,是風氣為病的另一種轉化形式。其病機變化特點是多發生於素質陽旺陰虛,又於季春三月,或冬應寒而反溫之時感受風邪者。此時,外界氣候之熱與體內陽旺之氣,促使了風從熱化。

(三)風濕相兼與寒化長夏淫雨、氣候潮濕,此時之風,每多兼濕;或居處卑下,環境潮濕,或汗出沾衣,復受風邪,亦易風濕相兼,侵襲人體,人若受之,即病風濕。其病機變化是風濕相兼相搏,常風邪傷衛,濕留關節。風濕相兼、侵襲人體,久留體內,可因體質之陰陽偏盛偏衰,外界氣候之或寒或熱,以及飲食、藥治之偏溫與偏涼,而使風從寒化或從熱化。風濕從寒化,多發生於素質陽弱陰盛之人,或病在冬令,寒氣大盛;或恣食生冷、靳傷脾胃之陽;或藥治失宜,過用寒涼等情況。風濕從寒化,形成風寒濕三氣合邪,或滯於經絡,或困阻脾胃,引起多種相應的病機變化。

(四)寒濕相兼與寒濕化熱若久冒霧露,環境潮濕,復感寒邪,或陰盛之體為濕所傷、濕從寒化;或恣食生冷,藥過寒涼,中陽損傷,內濕滋生,並從寒化等原因,均可形成形寒濕相兼為病。其病機變化,一是寒濕外受,損傷肌肉筋骨關節;二是寒濕久留,損傷脾腎陽氣。寒濕化熱的病機變化主要發生於二種情況:一為寒濕久羈,留而不去,鬱久化熱;二為寒濕之治,長期使用剛燥之劑,辛熱過用,促使寒濕化熱。一般說來,寒濕化生之熱,多帶有局限性和暫時性,極少寒濕轉化為純然火熱的病理者。其局限性是指所化生之熱,主要是在寒濕病變基礎上,出現局部的熱象,而非完全轉化為火熱。暫時性是指寒濕的局部熱化,為時不長,在一定條件下即行消除。寒濕化熱的病理表現為局部關節的紅腫熱痛,或於寒濕證候基礎上,出現口乾欲飲、咽部乾痛、小便熱黃、大便結躁、舌紅少津、脈現數象等症狀。

(五)濕熱相兼與化火化燥長夏初秋,霉雨浸淫,天熱下逼,地濕上蒸,濕熱氣交,相兼為患,多從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或素稟陽旺,濕從熱化,或濕邪久羈,蘊蒸化熱,或過用溫熱藥物,濕邪化燥生熱等,均可致濕熱相兼為病。其病機變化:一是濕為陰邪,其性粘膩,起病隱襲,纏綿難已;二是病變過程中,多鬱阻脾胃;三是有濕偏勝、熱偏勝之不同演變,濕偏勝者,可見熱勢不揚,持續不退,早輕暮重,神情困頓,嗜睡,胸腹滿悶不適、渴不欲飲等症狀。熱偏盛者,可見熱勢稽留,汗出不解,煩躁,口苦,口穢噴人等症狀。如濕熱上壅,鬱閉肺氣,可為咳為喘;上蒙心包,則神識朦朧,時昏時清。如濕熱下注,使膀胱氣化失常,可發生淋痛、癃閉;使大腸傳導失司,則便秘或下利。如濕邪薰蒸肝膽,使其疏泄失職,膽汁溢於肌膚,可發為黃疸。濕熱化火化燥的病機變化,一是身罹濕熱而熱邪偏勝,更兼陽氣素旺,或藥治過熱,導致濕熱化火化燥;二是一般的濕熱困阻脾胃,或內科雜病之濕熱證化火化燥後,其病機演變特點與火氣、燥氣病機類同。若濕熱夾溫邪化火化燥,可深入營血,或內陷心包,或木火相煽,引動肝風;或損傷腸絡,大便下血,其病理演變最為迅速。

(六)暑濕夾穢暑濕夾穢多發生於夏秋之間,良由天暑地濕,兩相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於內,人若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其病機變化,一是暑濕夾穢,驟襲脾胃,交阻於中,困遏氣機,可見胸腕痞悶、煩躁嘔惡等症狀,二是暑濕內著、鬱遏清陽,或蒙蔽清竅,可見神昏耳聾等症狀。三是暑濕夾穢有偏暑、偏濕之不同,偏於暑者、熱勢高,偏於濕者、穢濁重。

(七)暑兼寒濕多由夏月感受暑熱,復因乘涼飲冷,為寒邪所侵而引起。其病機變化主要是暑邪為寒濕內鬱,引起暑濕內阻18中焦,寒邪束於衛表,發生頭痛、惡寒、發熱、無汗、皖悶、洩瀉、心煩等症狀。

(八)寒熱相兼與從化多因熱邪久留,復受寒邪,或身患寒證,再感熱邪,同時寒熱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而發生寒熱相兼的病機變化。其中,可以分為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四種病理演變。

上熱下寒的病理變化常由病因之寒熱錯雜,病理上陰陽之氣不能協調,致使陽盛於上、陰盛於下使然,同時出現上部有熱、下部有寒的病變。可見目赤、鼻乾、咽痛、口苦、胸中煩熱、嘔吐頻頻等上熱症,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薄、小便清長、下肢發涼之下寒症。上寒下熱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寒熱病邪,相兼或交錯侵襲,人體陰陽上下逆亂,而致陰盛於上、陽盛於下,同時表現上部有寒,下部有熱的病變。可見胸背發冷,或胸腕冷痛,喜暖畏寒,飲食不化,泛吐清水,暖腐脹穢等上寒之症,又見下肢赤腫熱痛,大便秘結或便溏肛灼,小便淋澀等下熱症狀。表寒裡熱的病機變化,常發生於本有內熱、又感外寒,或外邪傳裡化熱而表寒未解的情況,而以外寒束表與熱邪內鬱的病變同時存在為特點。表熱裡寒的病機變化,多發生於素有裡寒,復感外熱;或外感風熱,尚未解散,又因過用寒涼而損傷脾胃陽氣者,而以風熱外感與陰寒在裡的病變同時存在為特點。

關於寒熱從化,在其為病過程中,主要以邪正力量對比而定,可以出現寒從熱化或熱從寒化。寒從熱化病機特點主要是正氣充實,陽氣素旺,感受寒邪,鬱久化熱;或寒氣為病,正氣漸復,陽復太過,亦可促使寒從熱化。寒從熱化,即由陰轉陽,一般屬病機向愈的轉化。至於熱從寒化,其病機演變,多為素體陽弱,或寒涼過劑,或誤施汗、吐、下法,陽氣更損所致。熱從寒化,有漸化者,有驟化者。如溫病高熱,因大汗不止而陽隨汗洩,或吐瀉過度而氣隨津脫,隨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虛煩不安,脈象沉遲,此即熱從寒化之屬於驟變者。也有熱從寒化過程中,先出現寒熱相兼的病機,再全然化寒,此屬漸化者。可參閱"寒熱相兼"病機節。

(九)濕鬱化熱與濕從寒化無論外濕侵入體內,或是脾虛化生內濕,若久羈不解,每隨陰陽之氣偏盛偏衰而導致化熱或化寒的變化。濕鬱化熱的病機變化,多是濕氣內留而素稟陽旺,或過用溫燥,或飲食偏嗜辛辣肥甘等引起。常先見濕氣致病之症,繼而漸見熱象。如未全化熱者,可參見"濕熱相兼"病機;濕全化熱者,則與"火氣病機"類同。濕從寒化的病機變化,常是濕氣久罹而素稟陰盛,或過用寒涼,或飲食偏嗜生冷等引起。一般先見濕氣致病之徵,逐漸出現寒濕相兼之象,而極少純寒無濕之變化。濕從寒化,可參閱"寒濕相兼"病機。

(十)燥從熱化與燥從寒化燥氣進入人體,隨著體質的陰陽偏盛偏虛,以及時令氣候的影響,可以出現燥從熱化與燥從寒化的情況。

燥從熱化喻昌謂:"火就燥",並認為燥氣"同於火熱"(《尚論後篇‧尚論四時》)。吳鞠通也說:"燥氣……化熱傷津。(《溫病條辨,沈目南燥病論》)。這主要是就燥病過程中,可以出現火熱和陰傷之病理變化而言。燥氣化熱,多發生於陽旺之軀或素質陰虛者。陽氣素旺,六氣皆易化火,故感燥氣每多向熱轉化;陰虛者,陽常亢,亦多導致燥氣化熱的轉歸。此外,燥氣化熱與否,尚與氣候寒暖密切聯係。如費伯雄說:"初秋尚熱,則燥而熱"(《醫醇剩義》)。俞根初亦云:"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此屬燥熱"(《通俗傷寒論》)。說明初秋之時,正值盛夏之後,氣候尚熱,更兼久晴無雨,秋陽曝曬,其炎烈不啻酷暑,此時之燥,傷人多從熱化。燥氣化熱生火後的病機可參考"火氣病機"相關部分。

燥從寒化吳鞠通云:燥氣寒化,乃燥氣之正,說明燥從寒化並不少見。燥從寒化的病理,以陽氣素虛或素票陰盛者為常見。因陽虛或陰盛者,恆多內寒,故感燥氣,亦多向寒轉化。燥氣寒化與否,尚與氣候冷熱相關,如深秋之時,已近初冬,漸入寒令,氣候已涼,此時之燥,傷人易從寒化,而為涼燥,甚而為寒。寒冷之氣又可使水液凝而不潤,加重燥的病變。燥氣入裡而成寒化者,其病理變化可參考"寒氣病機"有關部分。

(十一)內外合邪六氣病機,在其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每多內外合邪的病理。如外風內風,外寒內寒,外濕內濕,外燥內燥,外熱(火)內熱(火)。合邪為患,常呈現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現分敘於下。

  1. 外風內風合邪此種病機大體上又可分為外風引動內風、內風復感外風兩種。外風引動內風可發生在內傷雜病及皮膚病中。在內傷雜病中,如素體臟腑失和,陰陽偏頗,氣血逆亂,陽氣偏亢,更兼調攝不慎,為風邪所傷,引致陽升無制,肝風內動,挾痰挾火,載血上逆,或蒙蔽清竅,則為中臟腑,橫竄經絡則為中經中絡。在一部分頑固性痿癢性皮膚病中,常有"血虛生風"的病理存在,此時復感外風,往往導致內風燥動,而引起急性搔癢發作。內風復感外風,是指已有肝風內動者,復感外風,如中風病新增感冒,"血虛生風"之病復感新邪,皆屬此類。總之,外風引動內風與內風復感外風,主要是從病機演變過程的不同環節來區別的,均屬於外風內風合邪。
  2. 外寒內寒合邪此種病機引分為外寒引致內寒及內寒招引外寒二種情況。當人體失於養慎,外寒侵襲,失於解敬,慚次入裡,羈久不去之時,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傷既久,每致陰盛而生內寒,遂致內外合寒。也有內寒素盛者,陽氣必虛,陽氣不布,則膚表腠理失於溫煦,而衛外不固,往往易感寒邪,引起內外合寒的病理變化。可參閱"寒氣病機"一節。
  3. 外濕內濕合邪濕氣病機之外內合邪,亦有外濕引致內濕及內濕招引外濕之分。外濕為患,雖以肌表經絡受病居多,但濕為陰邪,重著黏滯,纏綿難解,且脾屬土,濕為土氣,同氣相求,故濕邪久留,每致困鬱或損傷腫陽,而致升運失職,水穀精微不得布散,聚生內濕。此時,肌表經絡之濕尚存,更添新生內濕,而成為外內合濕的病理。外濕侵入人體,固與氣候、居處潮濕密切相關而尤以脾濕素重者易於發病。其病理則如尤在濕所云:"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濕,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於中,由是氣化不一而濕浸於外,外內合邪"(《金匱心典‧痙濕暍篇》)。濕氣之內外含邪病機可參閱"濕氣病機"一節。
  4. 外燥內燥合邪燥氣病機之外內合邪,亦有外燥引生內燥及內燥易感外燥之不同。燥同火熱,易耗陰液,燥勝則乾,每致津液匱乏。外燥犯表,如漸深入,損傷肺胃,肺津被傷,可使肺氣不得宣降。若肺氣不宣布津液,則肢體失養,乾枯瘦削,萎廢不用;肺氣不降則氣逆為喘;且燥熱傷肺,可使治節失權,津液失於宜散,而水液直趨於下,為小便頻數,如此則津液更耗,乾燥益著。上燥不解,漸傳中焦,胃津虧涸,即成胃燥。或胃氣上逆而嘔吐、呃逆;或邪熱殺穀而消穀善飢、渴欲冷飲等。素稟陰虛或血虛內燥者,於秋季每易為外燥所傷而成內外合邪。石壽棠對此種病機論述頗為清楚,他說:"凡此燥病,多生於陰虧之輩,勞苦之人,夏月炎蒸,液為汗耗,水竭金枯,裡氣已燥,以燥感燥,同氣相求,最為易易"《醫原‧燥氣論》)。燥氣傷人,內外合邪,其病機參見"燥氣病機"一節。
  5. 外熱(火)內熱(火)合邪這種病機,亦可分為外熱導致內熱(火),及內熱(火)復感外熱二種情況。前者主要見於外感溫熱病證的發展過程中,如溫邪外受,失於涼散,而致熱邪入裡,甚則化火傷陰,以致火熱內熾。其病機特點是,既有外熱入裡化生壯火的一面,同時也有腎陰欲竭、陰不制陽、虛火上炎的因素,此即所謂外熱導致內熱,內外合邪的病理。素有內熱(火),復感外熱而致內外含熱者,如在外感熱病中之春溫、伏暑,均係先受熱邪(或寒邪化熱),未即發病,潛伏體內,至春或秋,復為新感溫熱之邪誘發伏熱,遂至起病之初,即有表裡俱熱之病理。在雜病中,如平素肝火內盛或素有陰虛內熱的病變,亦易復感溫熱之邪。尤以後者更易招致溫熱之邪所傷,而形成內外合熱的病變。內外合熱之病理,可參閱"外火及內火"病機。
(劉盛斯)

上一節 臟腑實火
六經病機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