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靈樞 » 根結
【內容】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1)?陰道偶、陽道奇(2);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3),陰陽不調,何補何寫?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4);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5),何寫何補(6)?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鍼之玄,要在終始(7),故能知終始(8),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9)

  •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10)
  • 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11)
  •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12)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
  • 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13)
  • 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14),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15),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16),搖故也,當窮其本也(17)
太陰為開(19),厥陰為闔,少陰為樞(20)。故
  • 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 闔折即氣絕而喜悲(21)。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22)
此所謂十二經者(25),盛絡皆當取之(26)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27)。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28),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29),五藏皆受氣(30)。四十動一代者(31),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濇,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32),身體柔脆,肌肉軟弱(33),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34)?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35),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36),其氣濇則出遲(37),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濇則鍼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38),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39),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

  •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
  •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40)。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41),陰陽相錯。虛而寫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辟(42),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故曰: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43),調陰與陽,精氣乃光(44),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45),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46)。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47),而後取之也。
  1. 《甲乙經》「岐伯」作「黃帝」,「暖」作「熱」,「道」作「數」。
  2. 《太素》「偶」下有「而」,《甲乙經》同。
  3. 《太素》「少」下有「而」,《甲乙經》同。
  4. 《太素》「少」下有「而」,《甲乙經》同。又無「而」字。
  5. 《甲乙經》「移」作「離」。
  6. 《太素》作「何補何寫」,《甲乙經》同。
  7. 《太素》作「九鍼之要,在於終始」。
  8. 《太素》無「能」。
  9. 《太素》「咸絕」作「絕滅」,《甲乙經》作「絕矣」。
  10. 《太素》無「命門者目也」。
  11. 《甲乙經》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
  12. 《太素》無「窗籠」。
  13. 《太素》「瀆」作「殰」,無「皮」。《甲乙經》「瀆」作「潰緩」,「故」下有「候」,「宛」作「緩」。
  14. 《甲乙經》「疾」作「病」,「取」上有「皆」。
  15. 《太素》「即」作「則」,《甲乙經》同。又「繇」作「搖」,「安」上有「能」,無「骨繇者」。
  16. 《太素》「也」作「者」,無「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17. 《太素》「窮」作「覈」,《甲乙經》同。
  18. 《太素》「絡」作「終」。
  19. 《太素》「開」作「閞」。
  20. 楊上善:「門有二種,有內門、外門,三陰為內門,三陽為外門。」。
  21. 《太素》「絕」作「弛」,「即」作「則」,《甲乙經》並同。
  22. 《太素》無句末之「不足」,《甲乙經》同。
  23. 《太素》「溜」作「流」,《甲乙經》同,下同。
  24. 《甲乙經》「陽谷」作「暘谷」。
  25. 《太素》「十」上有「根」。《甲乙經》「經」下有「絡」,「者」作「也」。
  26. 《甲乙經》「皆」作「者」。
  27. 《甲乙經》「名曰」作「謂之」。
  28. 《太素》「氣」下有「也」,《甲乙經》同。
  29. 《脈經》「動」作「投」。
  30. 《太素》此處有「矣」,《甲乙經》同。
  31. 《太素》「動」下有「而」,《甲乙經》同,下同。
  32. 《甲乙經》「血食之君」作「食血者」。
  33. 《甲乙經》「肌」作「膚」。
  34. 《甲乙經》作「豈可同乎」。
  35. 《太素》句首有「夫」,《甲乙經》同。各本「粱」作「梁」,趙本與原同。
  36. 《太素》「即」作「則」,《甲乙經》同。
  37. 坊本無「其」,《甲乙經》同。
  38. 《甲乙經》作「故」。
  39. 《太素》無兩「之」字,《甲乙經》同。
  40. 《太素》「搏」作「薄」,《甲乙經》同。
  41. 《甲乙經》「滿」作「實」,「陰陽四溢」作「陰陽血氣皆溢」,「䐜」作「脹」。
  42. 《甲乙經》「㒤」作「懾」,《太素》作「攝」。
  43. 《太素》無「陰與陽」,《甲乙經》同。
  44. 《甲乙經》「光」作「充」。
  45. 《太素》「脈」作「經」,《甲乙經》同。
  46. 《太素》無「曰」。《甲乙經》無「故曰下工」。
  47. 《太素》「審」下有「其」。《甲乙經》「審」作「察」,「五藏變化之病」作「其五藏之變化」,「應」上有「相」,「絡」作「脈」,「皮」下有「膚」。

壽夭剛柔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