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人體腧穴 » 腧穴研究 » 五腧穴
【內容】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腧、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所出為井,所溜不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於頭面軀幹,像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初出,如水的源頭,所以稱「井」,多位於四肢爪甲之側。經氣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稱「滎」,多位於指(趾)掌(跖)部。經氣漸盛,如較大水流灌注,所以稱「腧」,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經氣充盛,像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多位於腕(踝)或臂(脛)部。經氣統盛深入處,宛如水流匯合,所以稱「合」,多位於肘(膝)部附近。

陰經五腧穴
經脈井(木)滎(火)腧(土)經(金)合(水)
手太陰肺經(金)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手厥陰心包經(君火)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手少陰心經(火)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足太陰脾經(土)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足厥陰肝經(木)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
足少陰腎經(水)湧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
陽經五腧穴
經脈井(金)滎(水)腧(木)經(火)合(土)
手陽明大腸經(金)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
手少陽三焦經(相火)關衝液門中渚支溝天井
手太陽小腸經(火)少澤前谷後溪陽谷小海
足陽明胃經(土)厲兌內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少陽膽經(木)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
足太陽膀胱經(水)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點:井穴開竅醒神,可用於神識昏迷、心下煩悶;滎穴清泄邪火,可用於熱病;腧穴可用於發作性病症、關節痛;經穴可用於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於腸胃等六腑病症。這就是《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腧,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腧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滎腧治外經,合治內府。」意指各經的滎穴和腧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難經》還將五腧穴配合五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經脈的「根」穴,因其位於四肢末端便於臨床診察施治。針刺、按壓或脈衝電刺激井穴常可出現經絡現象;疾病時左右兩側井穴溫差顯著,可用測溫儀測定人體兩側井穴的溫差來檢查經絡平衡狀態,為臟腑經絡辨證提供參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後一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三焦,在足三陽經上又有一合穴,稱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腧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陽經上的六腑合穴,總稱「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上巨虛),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下巨虛),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這是因為「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陽明胃經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六腑下合穴是「陽脈之別入于內,屬於府者」,臨床上治療「腑症」有顯著作用。其他滎、腧等穴則以治療各經的外部病症(外經病)為主。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