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人體腧穴 » 腧穴研究 » 腧穴的命名
【內容】

穴位在發展過程中,最初可能是按病痛局部取穴,即「以痛為腧」。這時沒有規定部位,也無所謂穴名。後來逐步積累醫療經驗,發現某些穴位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因而確定其位置并給以定名,以便臨床應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唐代楊上善在《黃帝內經明堂》中,曾對經穴的名稱逐一作了解釋。清代程扶生《醫經理解》中有篇《穴名解》,略說:「海,言其所歸,淵、泉,言其深。狹者為溝、瀆;淺者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里、道,言其所由;室、舍,言其所居;門、戶,言其所出入。尊者為闕、堂;要會者為梁。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髎,言其骨之空闊;俞,言其氣之傳輸。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命名的意義多數是從腧穴位置的特點或功能的特點而來,分述如下:

一、從位置特點命名

1.以所在解剖部位而名:如前頂、後頂、囟會、大椎(第七頸椎)、完骨(顳骨乳突)、巨骨(鎖骨)、腕骨、曲骨(恥骨)、橫骨(恥骨)、臂臑(上臂)、髀(大腿)關、乳中、膻(胸腔)中、脊中、肩髃(肩前角)、絕骨(腓骨下段上端形似斷絕處)、上髎(骨節空隙處)、俠白(肱二頭肌)、眉衝(眉頭上衝)。

2.以山水地形比擬而名:如承山(腓腸肌肌腹)、外陵(腹肌隆起)、大陵(月骨)、梁丘(股外側肌)、外丘(腓骨)、支溝、四瀆、陰谷。

3.以生物、器具比擬而名:如犢鼻(膝前部),鳩尾(胸骨劍突)、魚際(拇指球肌群邊緣)、伏兔(股四頭肌)、攢竹(眉毛)、大杼(脊椎骨)、頰車(下頜骨)、缺盆(鎖骨上窩)、蠡(瓢勺)溝、箕門。

4.以天象、建筑物象徵而名:「天」指上部,「地」指下部。「宮」「闕」居中,「廓」「窗」居兩側。如天衝、地機、上星、璇璣、紫宮、玉堂、聽宮、巨闕、靈台、步廓、天牖、膺窗、神門、氣戶、內庭。

5.以腧穴間的比較關係而名:如內關與外關、少商與商陽,委中與委陽,陽陵泉與陰陵泉,氣衝與衝門、以及奇穴中的外勞宮,夾承漿、旁廉泉等。

二、從功能特點命名

1.以水流比擬氣血而名:如太淵、經渠、氣海、血海、中注、太溪、水泉、湧泉。

2.以經脈的交會曲折而名:如三陰交(足三陰經交會處)、陰交、陽交、交信(指脾經)、帶脈、飛揚、曲差(曲折最大處)、復溜。

3.所關聯的臟腑器官而名:如上脘(指胃)、中脘、下脘、肺俞、魄戶(肺藏魄)、少商(肺音商)、心俞、神堂、神道、靈台、玉堂(均指與心相關)。

4.以主治特性而名:如風池、風府、風門(均為治風要穴)、啞門(治啞)、水分(利水)、光明(明目)、迎香(利鼻竅)、百勞(補虛治勞)。

此外,經外奇穴中還有以其組合形式為名,如二白、四花、四縫、五虎、八邪、八風、十宣、兩扇門等。

上一節 阿是穴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