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衝陽 ST42

﹝別名﹞

趺陽、會原

﹝釋名﹞

穴當足背動脈搏動(趺陽脈)處,血氣旺盛,因稱「沖」;又為足背高處,因稱「陽」。

﹝類別﹞

原穴。

﹝出處﹞

靈樞‧本輸。

﹝位置﹞

足背最高處,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 《靈樞‧本輸》:「足跗上五寸陷者中」;
  • 《針灸甲乙經》:「去陷谷三寸」;
  • 《千金要方》:「一云二寸」;
  • 《醫宗金鑒》:「從解溪下行足跗上高骨間動脈」。

﹝局部解剖﹞

  • 肌肉:外側為趾長伸肌腱,內側為拇長伸肌腱。
  • 神經:來自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 血管: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

﹝刺灸法﹞

淺刺0.3~0.5寸(灸)。禁直接灸,艾條灸5~10分鐘。

﹝功效﹞

扶土化濕,和胃寧神。

﹝主治﹞

  • 古典:頭面浮腫,上齒痛,腹脹,胃脘痛,足痿,腳背腫痛,癲狂,瘧,痿厥,風頭重,額痛,樞股腨外廉骨痛,腹大不嗜食,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病,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腹滿身重,善嘔,癭,口眼歪斜。
  • 現代:脈管炎。

﹝方例﹞

  • 足痿失履不收:衝陽、足三里、僕參、飛揚、復溜、完骨。
  • 瘧從腳胻起:衝陽、束骨。
  • 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衝陽、豐隆。
  • 腳氣:公孫、衝陽、三里。

上一節 解溪
陷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