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伏兔 ST32

﹝別名﹞

外溝、外丘

﹝釋名﹞

伏,俯伏。穴位於大腿前面股四頭肌隆起處,形似伏兔之狀。《針灸大成》:「上有肉起如兔之狀」。

﹝出處﹞

靈樞‧經脈。

﹝位置﹞

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處。當股直肌肌腹中。
  • 《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六寸起肉間」;
  • 《醫學入門》:「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局部解剖﹞

  • 肌肉:股直肌肌腹中。
  • 神經:股神經前皮支,股外側皮神經。
  • 血管: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功效﹞

祛寒濕,利腰膝。

﹝主治﹞

  • 古典: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腳氣,寒疝,狂邪鬼語,風勞氣逆,少氣。
  • 現代:下肢癱瘓,膝關節炎,蕁麻疹,股外側皮神經炎。

﹝方例﹞

  • 下肢癱瘓:腎俞,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衝。

上一節 髀關
陰市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