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陰陵泉 SP9

﹝別名﹞

陰之陵泉

﹝釋名﹞

內側為陰,突起為陵,泉出于下。穴位於小腿內側(陰)脛骨內側髁(陵)之下,與陽陵泉相對,故名。

﹝類別﹞

合(水)穴。

﹝出處﹞

靈樞‧本輸。

﹝位置﹞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當脛骨內側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部上方。
  • 《靈樞‧本輸》:「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
  • 《針灸甲乙經》補充:「在膝下內側…」;
  • 《針方六集》:「輔骨下一指」;
  • 《神應經》:「屈膝取之,膝橫紋頭下是穴。與陽陵泉相對,稍高一寸。」

﹝局部解剖﹞

  • 肌肉:比目魚肌起點上方,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
  • 神經:隱神經小腿內側皮支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 血管: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

﹝刺灸法﹞

直刺0.5~1.5寸。可灸。

﹝功效﹞

運中焦,化濕滯,調膀胱,祛風冷。

﹝主治﹞

  • 古典:腹中寒,腹中氣脹,洞泄不化,不嗜食,腸中切痛,脅下滿,水腫,腹堅,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熱,陰痛,遺精,霍亂,足痹痛,鶴膝風,腰腿膝痛,腳氣水腫,疝瘕。
  • 現代:腎炎,尿閉,腹水,腸炎,黃疸。

﹝方例﹞

  • 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陽陵泉。
  • 腹寒:陰陵泉、三陰交。
  • 水腫盈臍:陰陵、水分。
  • 霍亂:陰陵,承山、解溪、太白。
  • 癃閉腹水:陰陵泉、水分、中極、足三里、三陰交。
  • 黃疸:陰陵泉、三陰交、日月、至陽、膽俞、陽綱。

上一節 地機
血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