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聽宮 SI19

﹝別名﹞

多所聞

﹝釋名﹞

耳司聽,宮居中。穴位於耳屏前中央,故名。

﹝類別﹞

交會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出處﹞

靈樞‧刺節真邪。

﹝位置﹞

面部,耳屏(耳珠)中央前,下頜骨髁狀突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耳中珠子…」;
  • 《難經》丁德用註:「在耳內珠子上是也」;
  • 《醫學入門》:「在耳前珠子旁」;
  • 《針灸集成》:「耳前肉峰內面」。

﹝局部解剖﹞

  • 肌肉:顳筋膜。(深層為外耳道外側的軟骨部)
  • 神經:面神經、耳顳神經。
  • 血管:顳淺動、靜脈分支。

﹝刺灸法﹞

微張口使下頜小頭前移,避開血管,直刺或稍向下方斜刺0.5~1.5寸。如以85°角向前下方(對側咬肌)深刺2.5寸,可越過下頜小頭後緣及莖突前方,而達咽後壁與第1~2頸椎椎體前緣之間。禁直接灸、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宣耳竅、寧神志。

﹝主治﹞

  • 古典:癲狂癇、驚、耳聾、耳鳴、耳痒、瞤耳、耳出清汁、齒痛、心腹滿、臂痛、瘛瘲、眩仆、喑不能言。
  • 現代:聾啞、眩暈(美尼爾氏征)、中耳炎、外耳道炎、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

﹝方例﹞

  • 耳聾氣閉:聽宮、聽會、翳風。
  • 瞤耳:聽宮、頰車、合谷。
  • 心下悲淒:聽宮、脾俞。
  • 痰火耳鳴:聽宮、腎俞、中脘、豐隆。
  • 中耳炎:聽宮、翳風、合谷。

上一節 顴髎
睛明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