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顴髎 SI18

﹝別名﹞

顴髎、權髎、兌骨

﹝釋名﹞

顴,顴骨;髎,又作窌,骨孔。穴在顴骨下凹陷處,故名。

﹝類別﹞

交會穴:手少陽、太陽之會。

﹝出處﹞

針灸甲乙經。

﹝位置﹞

面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與迎香相平。
  • 《針灸甲乙經》:「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
  • 《外台秘要》:「兌骨端陷者中」;
  • 《循經考穴編》:「上直瞳子髎」;
  • 《針灸集成》:「直瞳子髎二寸,少在顴骨下。」

﹝局部解剖﹞

  • 肌肉:咬肌起始部、顴肌中。
  • 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的眶下神經。
  • 血管:面橫動、靜脈分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禁灸。

﹝功效﹞

祛風、利面頰。

﹝主治﹞

  • 古典:口眼歪斜、面赤、目赤黃、目眩、口眼瞤動、䪼腫唇癰、口不能嚼、齒痛、頰腫痛。
  • 現代: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顱腦手術針麻用穴,拔上頜牙針麻用穴。

﹝方例﹞

  • 口僻:顴髎、齦交、下關。
  • 齒痛:顴髎、二間。
  • 目赤黃:顴髎、內關。
  • 目㿉:顴髎、大迎。

上一節 天容
聽宮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