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大鍾 KI4

﹝釋名﹞

鐘(鍾)即「踵」,指足跟部,意為「體之所鍾聚」(見《釋名》)。穴居踵中,故名。

﹝類別﹞

絡穴。

﹝出處﹞

靈樞‧經脈。

﹝位置﹞

足內側部,內踝後下方,跟腱附著部內側前方凹陷處,當太溪後下5分。
  • 《靈樞‧經脈》:「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 《針灸甲乙經》:「在足跟後沖(踵)中」;
  • 《素問‧刺腰痛論》王冰註:「在足跟後沖中動脈」;
  • 《醫學入門》:「太溪下五分」;
  • 《針灸集成》:「在照海後一寸半」。

﹝局部解剖﹞

  • 肌肉:後方有跖肌腱和跟腱。
  • 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 血管:脛後動脈的跟內側支。

﹝刺灸法﹞

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益腎、清熱、安神。

﹝主治﹞

  • 古典:煩悶、癃閉、腰痛、喘咳、喉中鳴、口舌乾、口中熱、咳唾血、腹滿、大便難、胸中脹滿、善怒、善驚、咽痛、呆痴、倦言嗜臥、腰脊強痛。
  • 現代:足跟痛、精神分裂症。

﹝方例﹞

  • 咳唾血:心俞、然谷、大鍾。
  • 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大鍾。
  • 大便秘澀:石關、大鍾。
  • 倦言嗜臥:通里、大鍾。

上一節 太溪
水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