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顱息 SJ19

﹝別名﹞

顱顖

﹝釋名﹞

穴近耳部,古以「耳為頭息脈會也」,故名。一說「息」為「囟」(見《針灸大全》)的傳誤,以穴近頭顱乳突囟而名。

﹝出處﹞

針灸甲乙經。

﹝位置﹞

頭部耳根後緣與耳後髮際之間,當翳風與角孫沿耳輪所連弧線的上1/3折點處。約與耳門穴相平。
  • 《針灸甲乙經》:「在耳後間青絡脈」;
  • 《循經考穴編》:「須耳後上頭些,去瘛脈約四、五分。」
  • 《針灸集成》:「在瘛脈上一寸大些」。

﹝局部解剖﹞

  • 肌肉:顳筋膜及顳肌。
  • 神經: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 血管:耳後動、靜脈。

﹝刺灸法﹞

向耳部橫刺或斜刺0.3~0.5寸,或點刺。艾條溫灸5~15分鐘。

﹝功效﹞

鎮驚,通竅,聰耳。

﹝主治﹞

  • 古典:頭痛、頭眩、小兒驚癇、瘛瘲、嘔吐、喘息、身熱痛、腦脅痛、面痒、耳鳴、耳聾、耳痛、耳腫流膿汁。

﹝方例﹞

  • 視網膜出血:顱息、角孫、太陽、風池、合谷。
  • 痙:顱息、太衝。

上一節 瘛脈
角孫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