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清暑之劑 » 四味香薷飲
【內容】

散暑和脾

【主治】

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或吐瀉(1)

  1. 暑為陽邪故蒸熱,暑必兼濕故自汗,暑濕於心則煩,於肺則渴,於脾則吐利,上蒸於頭則重而痛,暑能傷氣,故倦怠。

【組成】

香薷 一兩  厚朴 薑汁炒  扁豆 炒五錢  黃連 薑炒三錢
(1)

  1. 香薷辛熱,必冷服者,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也。熱服作瀉。

【方義】

此手少陰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厚朴苦溫,除溼散滿,以解心腹之凝結,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溼,降濁而升清,黃連苦寒,能入心脾清熱而除煩也。

【方論】

  1. 李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而中暑者,因納涼太過,飲冷太多,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內,故見頭痛惡寒之證,用香薷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則愈。
  2. 王履曰:此非中暑,蓋亦傷寒之類耳。
  3. 玉機微義曰:東垣論暑證,同冬月傷寒傳變,為證不一,彼為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若元氣虛甚,有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陽毒頃刻害人實同,啟是病例,大開後人聾聵,活人書云: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證,頭痛惡寒,形面拘垢,宜用溫散之劑,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證,頭痛壯熱,大渴引飲,宜用清涼之劑。
  4. 薛氏曰:中暍乃陰寒之證,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先哲用乾薑附子,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法也。喝音謁,即暑也。香薷飲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若元氣虛犯房勞而用之者,適所以招暑也。
  5. 李士材曰:香薷乃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熱之人誤服之,反成大害。
  6. 李時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誤矣。
  7. 張兼善曰:風寒濕皆地之氣,係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暑乃天之氣,係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其證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病未至煩渴,暑初病即渴,傷寒脈必浮盛,暑脈虛弱為不同耳。昂按:張氏之辨證是也。如風亦陽邪,屬天氣,嘗中於頭,未可言濁,又傷寒中足六經,雖係內經原文,然麻黃桂枝皆肺藥,瀉心數湯皆心藥,未可執言傷足不傷手也。暑有冒有傷有伏有中四者輕重之分。

【附方】

  1. 本方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
  2. 本方除黃連,名三物香薷飲,治傷暑嘔逆泄瀉,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驅暑和中,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飲,治中暑溼盛。〔熱盛則加黃連以瀉心火,溼盛則加茯苓木瓜以去脾溼。〕再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名十味香薷飲,治暑溼內傷,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加參耆者,所以補肺益氣,加苓朮陳草者,所以助脾調中,木瓜酸溫利濕收脫,能于土中瀉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內傷之證,故用香薷清濕解表,而以諸藥專調中宮也。〕三物香薷飲加羌活防風,治中暑兼中風,僵仆搐搦,或再加黃耆芍藥。〔暑月得病,手足搐搦,如驚風狀,名暑風。〕三物香薷飲加乾葛,名香薷葛根湯,治暑月傷風欬嗽。〔昂按:此方當治傷暑泄瀉。〕
  3. 本方加茯神,治癉瘧。〔獨熱不寒曰癉瘧,當責之暑邪,暑先入心,故加茯神以寧心。〕
  4. 本方用香薷、扁豆、厚朴、木瓜、甘草,加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名二香散。〔蓋合香薷飲香蘇飲為一方也。〕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上一節 清暑之劑
清暑益氣湯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