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總論 » 體表按診法
【內容】

針灸治療,歷來很注重體表的檢查。應用按壓、循攝等方法找尋一些異常變化,如壓痛、皮疹和皮下結節等,作為辨證和取穴的依據之一。《靈樞‧官能》篇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即從體表的檢查,進一步探索經絡的聯繫。目前,在皮膚針療法和穴位注射療法中應用較多。

一、檢查方法:

用拇指指腹沿經絡路線輕輕滑動,或用拇、食指輕輕撮捏,以探索淺層的異常反應;稍重可用按壓揉動的方法,以探索較深層的異常反應。用力要均勻,并注意左右對比。一般以檢查背腰部為主,然後檢查胸腹及四肢部,如俞、募、郄、合等穴的所在。

二、檢查內容:

(一)軀幹部按診:包括背部按診和四肢腧穴的按診。

背部按診,以拇指緊貼于病人脊椎棘突之右側或左側,施以適當壓力,從下向上推。一般先由胸椎12向胸椎1推壓,再由骶椎向腰椎推壓。檢查脊柱後,可推壓兩側的髂骨和肩胛骨部。

脊椎的異常變化,如某一棘突較為突出,周圍組織緊張,或某一棘突較為凹陷,周圍組織鬆弛,這些現象,同時多半伴有壓痛等異常感覺。還須注意,上下棘突之間距離有無變大或縮小,脊柱有無偏斜和造成兩側緊張度的不同。脊椎兩旁的異常反應,即上述皮下結節或索條裝物及壓痛等。根據其出現的部位和性質,分析其屬於局部病變,還是關係到某一方面的疾患。例如:

胸椎1~3,反應心臟疾患;

胸椎1~4,還反應上肢疾患;

胸椎2~5,反應肺、支氣管疾患;

胸椎5~8,反應胃、十二指腸疾患;

胸椎8~10,反應肝、膽、胰疾患;

胸椎10~12,反應胃腸疾患;

胸椎12~腰椎2,反應腎、泌尿系疾患;

腰椎1~4,還反應下肢疾患;

骶椎部,反應生殖器疾患。

脊椎兩旁,即當背俞和夾脊穴所在。臨床上可以結合臟腑的背俞和前方的募穴進行按診,應用時,以這些穴位為重點,及在其鄰近部探索異常反應。例如:中府、俞府,對於肺、支氣管疾患;巨闕、中脘、不容、梁門,對於心、胃疾患;期門、日月,對於肝、膽疾患;章門、肓門,對於脾疾患;京門、志室,對於腎疾患;天樞、大巨、腹結,對於腸疾患;關元、中極,對於泌尿及生殖器官疾患等。四肢部穴的按診,以郄穴為主,兼及合穴等。例如:郄門,對於心胸疾患;梁丘、足三里,對於胃疾患;上巨虛,對於腸疾患;陰陵泉、地機,對於泄瀉症;三陰交、築賓,對於生殖器官病症等。

(二)異常反應:按診所見的異常反應有幾種。皮下觸及的結節或索條狀物,或稱之為「陽性反應物」;局部有疼痛或酸脹等感覺,總稱為「壓痛點」;其他還會有局部肌膚呈隆起、硬結、或凹陷、鬆弛以及顏色、溫度的變化等。根據這些不同的現象來分析,以推斷有關臟器的實證和虛證。三、臨床意義:腧穴壓診有利於疾病診斷。如肺、支氣管病,可在肺俞、中府有壓痛;心胸疾病,可在巨闕、郄門出現壓痛;胃痛,可在巨闕、中脘、不容、梁門、梁丘、足三里出現壓痛;肝膽疾病,則在期門、日月天宗有壓痛;脾的疾病,可在章門、肓門有壓痛;腎的疾病,可在京門、志室出現壓痛;大腸疾病,可在天樞、大橫、腹結、上巨虛有壓痛;膀胱及生殖系統疾病,則在關元、中極、三陰交、築賓出現陽性反應。古代還有按診各部動脈的搏動情況以診斷疾病。《靈樞》指出,對陰經的病症以診寸口脈為主,對陽經的病症以診人迎脈為主,稱為「寸口候陰,人迎候陽。」《素問‧三部九候論》又提出:分上、中、下三部,從九個地方的動脈搏動點診察病症。即:頭面部的顳淺動脈(耳門),顳淺動脈額支(頭維、頷厭),面動脈(大迎);上肢部的橈動脈(寸口),橈動脈手背支(陽溪、合谷),尺動脈(神門);下肢部的足背動脈(衝陽)、跖背動脈(太衝)、脛後動脈(太溪),或股動脈(五里、箕門)。後人將分部診脈的方法簡化,一般以診寸口脈為主。針灸臨床上有時也結合經絡學說分部診脈,以分析各部位的氣血運行情況;如診太溪脈以候腎氣的虛實,診衝陽脈以候胃氣的盛衰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