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二十四象會通
【內容】

浮沈:以診氣之升降也。陽不能降則脈見於浮,陰不能升則脈見於沈。前人每以脈之在浮在沈與脈之能浮能沈相混,能浮能沈乃高深之義也。

遲數:以診氣之躁靜也。躁有因熱,有因燥;靜有因寒,有因虛。而皆有因鬱。按《內經》手躁足靜與遲數不同,手經之道近,其氣至也迫;足經之道遠,其氣至也緩。故有躁靜之殊也。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後至者去而始能與之俱去。故無遲數之異也。滑伯仁謂察脈須識上下去來至止,至止即察躁靜之事也。察其停於下者之久暫,又察其鼓於上者之久暫,而陰陽噓吸之躁靜瞭然矣。

強弱:以診勢之盛衰也。應指有力謂之強,無力謂之弱。前人每以脈形之軟硬與脈勢之盛衰相混。《內經》凡言脈之大小,多指動勢之盛衰也。

剛柔:以診形之軟硬也。形軟有因血虛,有因溼熱;形硬有因血實,有因風寒。此即《內經》之所謂緩急也。

滑濇:以診形之枯潤也。血有餘則脈滑,血不足則脈濇。然血由氣行,故亦可徵氣之盛衰云。(氣血必有津以載之始能推行滑利,故《內經》以滑為陰有餘,濇為陽有餘,陰即津液也。)

斷續:以診氣血之通塞盛衰也。有形之斷續,長短是也。有動之斷續,促按濇代是也。此條專言動之斷續,應指有力有神屬於通塞,無力無神關於盛衰。亦有無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來去停勻,五十不代,謂之續。參伍不調,有來有去,謂之斷。其敗也,蝦游、魚翔、屋漏、雀啄。塞者,血塞也。衰者,氣衰也。敗者,氣血俱敗也。

長短:以診氣之鬱暢也。氣暢則雖弱而亦長,氣鬱則雖強而亦短。按氣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橫也,升降直也。風寒外束,氣出不利,脈來弦緊;痰飲中結,氣升不利,脈來厥厥如豆,是長短皆有氣鬱也。經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高深:以診氣之噓吸也。此指來去之遠近,所謂急之深深,達之亹亹者,氣之操縱也。浮沈是陰陽噓噏之已然,高深是陰陽噓噏之方然。一言氣之所在,一言氣之所至。

厚薄:以診血之盈虛也。以形體言,非浮沉之謂也。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斷,謂之厚。僅在一候,按之即斷,謂之薄。

寬窄:以診氣血之寒熱盈虛也。氣熱則血漲,氣寒則血消,血實則氣充,血虛則氣怯。

斂散:以診氣之寒熱也。以兩旁之邊際言,非寬窄之謂也。寬窄指脈體之大小,斂散指脈邊之清濁。故氣寒血盈,寬而亦清;氣熱血虛,窄而亦濁。亦非剛柔之謂也。剛柔指脈體之硬軟,斂散指脈邊之緊鬆。故血虛氣寒,軟而亦緊;血實氣熱,硬而亦鬆。脈中有脊而兩邊渾渾不清也。

粗細:以診氣血之寒熱盈虛也。寬厚相搏謂之粗,窄薄相搏謂之細。

會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於古脈,而診百病也。如

  • 浮薄而硬,革也。
  • 浮薄而耎,芤也。
  • 浮厚而斂,弦也。
  • 浮薄而散,微也。
  • 長硬而斂,緊也。
  • 短耎而散,濡也。
  • 高而數,促也。
  • 深而遲,伏也。
  • 短而剛強,動滑也。
  • 斷而柔弱,結代也。
  • 長厚硬斂,弦牢也。
  • 長厚柔散,洪緩也。
是故:
  • 芤,血虛也。
  • 遲,氣寒也。
  • 伏,氣閉也。
  • 代散,氣脫也,血弱虛微,氣血俱虛也。
  • 細緊,氣血俱寒也。
  • 革,陰盛於上也。
  • 牢,陰盛於下也。
  • 洪促,氣熱於氣分也。
  • 動滑,氣熱於血分也。
  • 浮數,氣熱於氣分也。
  • 沉遲,氣寒於血分也。
  • 弦革,氣寒於氣分也。
  • 緊結,氣寒於血分也。
  • 細,血中氣寒也。
  • 緩,血中氣熱也。
  • 長短同有氣鬱,氣橫於氣分則長,氣結於血分則短也。
  • 滑濇同有血虛血實,寒凝於血分則實而濇,熱亢於氣分則虛而滑也。
  • 而且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實極似虛,虛極似實。
  • 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見濇;弦主肝也,而肝亦見濡。
  • 上氣喘促,脈虛大也,而亦有緊細伏匿。
  • 孕脈必滑也,而亦有虛濇不調。
  • 弦緩相反也,而風弦與熱緩相似。
  • 滑濇相反也,而熱濇與虛滑相似。
  • 搏與散相反也,而搏而累累不續,即與散同論。
  • 洪與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亂伏與洪同斷。
  • 長與短相反也,而長而勁,短而搏,同主氣逆氣鬱。
  • 散與結相反也,而同主癥瘕。
  • 正氣未衰則結,正氣既衰則散。
  • 亦有乍病食滯而脈散者,胃氣新亂而末復也。
  • 或其人素有濕熱,加之新傷,而中氣益潰也。
  • 有以無脈為病所者,芤脈中空,即內主精血之傷也。
  • 有以有脈為病所者,緊脈浮數,即外主風寒之感也。
抑尤有要焉。

滑伯仁曰:察脈須識上下去來正止,六字真訣。故審脈者,凝神於指下,起伏去來頭本之勢,而脈之真象無遁,即病之升降斂散之真機亦迸露而無遁矣。明乎此者,必知脈證斷無相反,何則?有所以相反者在也。脈病斷無不應,何則?有所以不應者在也。仲景曰:「邪不空見,中必有奸」。景岳曰:「脈之假者,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

上一節 指法總義
八法總義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