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總論 » 國外概況
【內容】

據文獻記載和近年的考證,起源於我國的針灸學約在公元6世紀由吳人知聰從朝鮮傳向日本,在17世紀由荷蘭人布紹夫等從印度尼西亞西傳歐洲。早期,主要用於各種痛症的治療,如頭痛、風濕痛及各類肌肉痛,也有以灸法治療頑固難愈的痛風。至19世紀,針灸逐步被應用於一些難病的治療,如法國用於各種麻痹、哮喘等疾病;英國有些醫生把針術用於某些外眼病症,諸如動脈瘤、靜脈曲張、角膜混濁及水囊(積液)等;美國人對針灸注意較少,但也提到用它治療水腫、腹水、面神經麻痹等。本世紀以來,針灸治療難病的報道增多,1993年,巴黎眼科學會上報告了一例用針刺治癒的因眼底病引起視力減退的患者。40年代,德國醫生採用針刺疤痕周圍的方法治療數例疤痕疙瘩,症狀明顯好轉,以至逐漸平復。1952年,法國舉行的耳鼻喉科會議上報告了針刺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耳聾。這個時期,奧地利學者發現針刺對多種皮膚病如銀屑病、濕疹等有效。然而,對針灸治療難病問題還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在1958年10月舉行的第七屆國際針灸會議上,法國奧默根據病理解剖結果,指出:嚴重的骨骼系統病變及脊髓粘連性病症等,不屬於針刺範圍,而針灸也不能治癒幻肢痛、多發性硬化麻痹、癌和結核病等疾病。其實,後來的臨床床實踐證明,針灸對上述多數疾病是有效的。國外在針灸治療現代難病上真正取得長足進展是在本世紀60年代之後,特別是近十餘年。並有以下特點:

一、涉及病種廣泛:

隨著抗生素和預防接種等措施對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全面控制,現代難病越來越使世界醫學科學工作者感到困擾。於是,針灸日益成為各國學者對付這類病症的武器。針灸治療難病病種呈現逐年增長之勢。僅以1965年在日本東京都文化會館召開的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至1983年在保加利亞召開的第八屆大會為止作統計,即顯著說明此點。60年代,針灸被用於遺尿、小兒麻痹症、雷諾氏病、先天性聽力障礙、腦血管意外後遺症、慢性白血病等;至70年代增加色盲、肝硬化、淋巴結病、惡性腫瘤疼痛、糖尿病、陳舊性面神經癱瘓、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慢性腎功能不全、脊髓空洞症等。到80年代初,又進一步涉及陽萎、紅斑狼瘡、脊椎綜合症、青光眼、銀屑病、白斑病、硬皮病以及慢性酒精中毒、頭髮過早發白等病的針灸治療。保加利亞的學者還專門撰文探討疑難病的針灸治療。1987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上,各個學者的論文中,現代難病的針灸治療已佔據針灸臨床論文的大部分,除上面提到的外,尚有高脂血症、慢性痙攣性支氣管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多發性硬化症、骨質疏鬆症、近視眼以及艾滋病等。總之,就病症而言,與我國國內難病針灸病種大致類似;而從趨勢看,國外的針灸工作者也正在把針灸對象的重點轉向現代難病的診治方面。

二、重視難病針灸機理的研究:

這方面的工作,日本做得較多。主要通過動物實驗進行觀察。如為了探討針刺治療慢性肝炎、肝硬變的效果,先給家兔注射四氯化碳人工造成早期肝硬變,再針刺期門等穴,證實對肝細胞變性有明顯改善作用。另外還通過實驗證明針刺可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的肉瘤-180生長,併發現針刺後機體釋放增加的β-內啡肽和腫瘤免疫監視之間密切相關。南朝鮮學者採取人參須水針注射足三里、脾俞對四氧嘧啶導致的糖尿病兔的實驗觀察表明,水針對其血清胰島素、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血尿素氮水平均有影響,并促使其進入正常狀態。他們還觀察了艾灸對腎動脈一側結紮所致高血壓之大鼠的血壓、血漿腎素活性與兒茶酚胺的影響等。其他國家的針灸研究工作者也作了大量工作,包括對哮喘、病毒性疾病、眼底病等的針灸治療機理作了有成效的探討。

三、針灸方法趨向多樣:

國外早期治療難病以傳統針灸為主。但早在19世紀,就有人試用電針治療黑皝症(amaurosis),但收效甚微,而對眼球外肌麻痹卻獲得意外效果。近年電針應用較廣,且對通電時間、電針頻率等都頗為強調。如聲帶小結,成人留針5分鐘,通電3秒鐘;小兒留針10分鐘,通電1秒鐘。慢性頑固性耳鳴,採用低頻和高頻電針交替。除電針外,還應用其他多種穴位刺激法,如以良導絡治療遺尿、頭針治療近視、穴位激光照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學者還採用一種以藥針結合拔火罐的所謂「Nanchnai」的穴位刺激法治療肩─臂─頸綜合症、自發性壞疽等多種難病,均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當然,從總體而言,國外學者目前仍是把針刺和艾灸作為治療現代難病的主要穴位刺激方法,并十分重視對針刺手法的應用和研究。

上一節 現代概況
國內進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