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清熱類 » 黃芩 (《本經》)
【內容】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栽培或野生。主產於河北、內蒙古、山西、河南及東北等地。原植物生於海拔60~2000米的向陽山坡、荒地上;滇黃芩生於海拔1300~3000米的草地或松林下;粘毛黃芩生於海拔700~1400米的砂礫荒草地。喜溫暖涼爽氣候,耐寒、耐旱、耐貧瘠。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的中型或微鹼性壤土或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臨床用名有黃芩、酒黃芩、膽汁拌黃芩、黃芩炭。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諸熱,黃疸,腸辟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治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藥性論》:味苦,甘。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絞痛,心腹堅脹。

《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丁瘡排膿,治浮癰發背。

《開寶本草》:味苦,平、大寒,無毒。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本草圖經》: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芩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

《藥類法象》: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中枯而飄者,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而堅實者,滋化源退熱於膀胱。

《湯液本草》:氣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氣厚,陽中陰也。陰中微陽,大寒,無毒。入手太陰經之劑。

《象》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血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心》云:瀉肺中之火。

潔古云:利胸中氣,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膿血稠粘,腹疼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

《珍》云: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草》云: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東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瀉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實,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

《本草》又云:得厚朴、黃連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亦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今醫家常用有效者,因著之。《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得行及奔馬。甚驗。

陶隱居云:黃芩圓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

《本草衍義補遺》: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下行也。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堅實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名腐腸,可入肺經也。其堅實條芩入大腸,除熱也。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苦入辛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泄痞熱。又云:陽有餘,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

潔古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云:性驚,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氣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皮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又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易老又云: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本草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焦火。而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并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獨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

蓋黃芩氣寒味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少陽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雖曰病在半表半裡,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中焦脾胃之證。故用黃芩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成無己《註解》但云柴胡、黃芩之苦,以髮結邪之熱。芍藥、黃芩之苦,以堅斂腸胃之氣,殊昧其治火之妙。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陽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似於《別錄》治少腹絞,利小腸之文不合。成氏言黃芩寒中,苦能堅腎,故去之,蓋亦不然。至此當發意逆之,辨以脈證可也。若因飲寒受寒,腹中痛,及飲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脈不數者,是裡無熱證,則黃芩不可用也。若熱厥腹痛,肺熱而小便不利者,黃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觀書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絞痛又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從便閉,服芩,連而愈。此皆熱厥之痛也,學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皆以為必死也。先君偶思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上火。遂按方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啟,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治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本草經疏》:黃芩稟天地清寒之氣,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無毒。《別錄》益之以大寒。味厚氣薄,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陰、太陽、陽明,亦入足少陽。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澼泄痢皆濕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邶,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穀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陰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

簡誤: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藥,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并列。雖能清濕利熱,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故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氣平、大寒。味薄氣厚,可升可降,陰也,陰中微陽。無毒。單惡蔥實,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蘆,用山茱龍骨引使。枯飄者名宿芩,入手太陰,上膈酒炒為宜;堅實者名子芩,入手陽明,下焦生用最妙。宿芩瀉肺火,消痰利氣,更除濕熱,不留積於肌表間;子芩瀉大腸火,養陰退陽,又滋化源,常充溢於膀胱內。赤痢頻并可止,赤眼脹痛能消。得五味蒙蠣五味子、牡蒙、牡蠣。育妊娠,得白朮砂仁安胎孕。療鼠痿同芪蘞赤豆,黃耆、白蘞、赤小豆。治腹疼同厚朴黃連。又煎小清空膏,載丹溪方。單味而清頭腦。總除諸熱,收盡全功。

《本草乘雅》:病從內實為證,諸熱為因者,對待能空之芩,則內無實。內無實,則無諸熱之因矣。

黃芩一曰腐腸,一曰內虛,有黃離之象。柔得乎中,體虛而用實也。核中腐,乃腐化耳。故主腹腸諸熱,實滿於中,為黃疸澼痢,水停血閉由腐化,反現腐敗者,對待治之。惡瘡、疽蝕、火瘍,實者虛之,熱者平之,若厚腸腹,并厚肌肉矣。

《藥性解》:黃芩,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主崩淋熱疸,痛痢惡瘡,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調經安胎。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滋化源除熱於膀胱。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沙參、丹參。

按:芩,枯飄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堅實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腸諸經。性甚寒,苟無實火,不宜用之。

《藥鑒》:氣寒,味苦平,氣厚味薄,無毒,可升可降,陰也。主治諸經實熱。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清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又枯者除寒濕,去熱於肌表。堅者滋化源,退熱於膀胱。見柴胡則寒,為少陽之妙劑。君白朮則和,乃安胎之聖藥。若以豬膽炒之,又能瀉肝膽之火也。如以麥冬汁浸之,又能潤肺家之燥也。酒炒則清頭目,鹽制則利腎邪。大都治熱宜寒,泄實宜苦。黃芩氣味寒苦,必真有黃芩證,而後可用。若妄投之,則向為幾席,今為砧鑕矣。

《景岳全書》:味苦氣寒,氣輕於味,可升可降,陰中微陽。枯者善於入肺,實者善入大腸,欲其上者酒炒,欲其下者生用。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胎因火盛不安,酌佐砂仁、白朮;腹因火滯為痛,可加黃連、厚朴。大腸無火滑泄者,最當慎用。

《本草備要》:瀉火除濕。

苦入心,寒勝熱。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治澼痢腹痛,便血曰澼,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下,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痰濕宜化痰利濕。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黃疸五淋,血閉實熱在血分。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消痰丹溪以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按痰因火動,當先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養陰退陽,補膀胱水。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保肺。治上焦之風熱濕熱,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火嗽喉腥,五臭肺為腥。目赤腫痛。過服損胃,血虛寒中者禁用。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之聖藥。時珍曰: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并用之。蓋黃連苦寒,入心瀉熱,除脾家濕熱,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土,損其母也。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心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楊士瀛曰:柴胡退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兩煎服。《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黃明者良。中虛名枯芩,即片芩。瀉肺火,清肌表之熱。內實名條芩,即子芩。瀉大腸火,補膀胱水。上行酒炒;瀉肝膽火,豬膽汁炒。山茱、龍骨為使,畏丹皮、丹砂。

《本經逢原》:苦寒,無毒。中空者為枯芩,入肺;細實者為子芩,入大腸。

黃芩苦燥而堅腸胃,故濕熱黃疸,腸癖瀉痢,為必用之藥。其枯芩性升,入手太陰經,清肌表之熱;條芩性降,瀉肝、膽、大腸之火,除胃中熱。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諸熱。得芍藥、甘草,治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佐黃連治諸瘡痛不可忍。同黑參治喉間腥臭。助白朮安胎。蓋黃芩能清熱涼血,白朮能補脾統血也。此惟胎熱升動不寧者宜之,胎寒下墜及食少便溏者,慎毋混用。丹溪言黃芩治三焦火,仲景治傷寒少陽證用小柴胡湯;汗下不解,胸滿心煩,用柴胡桂薑湯。溫病用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心下痞滿,用瀉心湯。寒格吐逆,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方,皆用黃芩以治表裡諸熱,使邪從小腸而泄,皆《本經》主諸熱之綱旨。其黃疸腸澼瀉痢之治,取苦寒以去濕熱也。逐水下血閉者,火鬱血熱之所致,火降則血行,水下而閉自通矣。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隆。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土蘊者,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藥,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露,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衝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虛發熱,腎虛挾寒,及妊娠胎寒下墜,脈遲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發之氣也。

《本草崇原》:黃芩色黃內空,能清腸胃之熱,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熱,乃手足陽明兼手太陰之藥也。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者,言諸經之熱,歸於胃土而為黃疸,歸於大腸而為泄痢。黃芩中空,主清腸胃之熱,故能治之。腸胃受濁,得肺氣通調,則水津四布,血氣運行。逐水下血閉者,黃芩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則肺氣和,而留水可逐,血閉自下矣。火熱之氣留於肌肉皮膚,則為惡瘡疽蝕。惡瘡疽蝕名曰火瘍。黃芩治之,清肌表也。

《本草求真》:﹝批﹞清上中二焦火熱與濕。

黃芩專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腸、膀胱。書載味苦入心,又載入肺瀉心,入脾除濕,入大腸以治腸澼腹痛,痢為腸澼,凡痢有寒有熱,痢屬於熱,則其形氣堅強,脈必滑實有力,身則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則恣好冷水,愈涼愈快,隨飲隨消,小便熱赤澀痛不堪,下痢純紅,痛則鞕硬拒按,并或頭痛身熱,筋骨酸痛,此其症之實者也;痢屬於寒,則其形體薄弱,顏色青白,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脈即真弦,而中虛似實,血則微紅不鮮,及或雜有紫紅、紫白、屋漏水形,所下之物,或淺黃色淡,不甚臭穢,痛則不實不堅,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或數至圊欲出不出,或口雖渴而不欲飲冷,飲冷而不欲咽,此其症之虛者也。入小腸、膀胱以治淋閉,且治中焦實火,及邪在少陽膽經,得此以為清理,一藥而上下表裡皆治,其功力之泛步,殆有難為專主者耳。不知內火沖激,外邪傳入,皆能恣害,上如胸膈咽喉,下如肚腹二便,中如表裡之所,陰陽之界,無不病症悉形。以故腹痛腸澼,痢。寒熱往來,瘧。黃疸淋閉,胸高氣喘,癰疽瘡瘍,火嗽喉腥,經閉胎漏,口渴津枯,一皆濕之所淫,熱之所侵,火之所勝。提出濕熱與火為諸病之要。黃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汪昂曰:痰因火動,當先降火。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則腸澼自去。酒炒則膈熱可除,而肝膽火熄;生用則實熱堪投,而腹痛斯愈。時珍曰:仲景治少陽症小柴胡湯,太陽少陰合病下痢黃芩湯,少陽症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并用之。蓋黃芩味苦氣寒、色黃而綠、瀉心火而除脾濕,俾金不受胃火上刑,故能救肺。少陽之症,雖曰病在半表半裡,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症。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朮、砂仁以安胎;得厚朴、黃連以除腹痛;得芍藥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熱往來,此雖合上與下,表裡皆治,而究止為上中二焦瀉火除熱與濕之味矣。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方用黃芩一兩。但肺虛腹痛屬寒者切忌。時珍曰: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

《得配本草》:龍骨、山茱萸為之使。畏丹砂、牡丹、藜蘆,惡蔥。

苦,寒。入手太陰、少陽、陽明經氣分。瀉三焦實火,祛肌表邪熱,利氣鬱,消膈痰,解喉腥,化斑疹,治瘡瘍,通腸閉,止熱痛,涼血安胎。

得黃耆、白蘞、赤小豆,治鼠瘻;得厚朴、川連,止腹痛;得白芍,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得米醋浸,炙七次為末,水服,治吐血崩中下血;得酒炒為末服,治灸瘡出血。一人灸至五壯,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絕,服此即止。配人參為末,治小兒驚啼;配白芷、細茶,治眉眶痛。

酒炒上行,生用下行。豬膽汁炒,瀉肝膽火。片芩瀉肺胃上焦之火,子芩瀉大腸下焦之火。

痘疹灌漿時,大腸無火,肺氣虛弱,血虛胎動,皆禁用。

黃芩、山梔、甘菊、知母、麥冬、沙參、桑皮、地骨皮、花粉、紫菀,皆制肺金之火,蓋肺本清肅之府,最畏者惟火。故氣熱而欲泄之,桑皮、地骨皮之類;邪火而欲泄之,山梔、黃芩之類;金枯於火而欲泄之,沙參、麥冬之類;痰火而欲泄之,紫菀、花粉之類;木火侮金而欲泄之,知母、地骨皮之類。

其餘各經之火,皆能侵犯肺金,務在各祛其火,不治肺而肺無不治,勿得專用黃芩以治肺火。

《本草經解》:黃芩氣平,秉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心者,火臟也,十二官之君,諸熱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諸熱。

黃疸者,濕熱乘脾之症也,脾為太陰濕土,土受濕熱,則本色現而發黃疸,黃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陰,太陰濕熱退,而脾疸亦平也。

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濕熱,則腸澼泄痢,黃芩清肺,肺清則通調水道,而濕熱下逐,腸肺復其燥金之性,而泄痢愈。

肺司水道,熱則肺失清肅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黃芩清肺,則氣化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

血閉者,實熱在血分,而經閉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則能下泄,所以主之。

惡瘡疽蝕者,係瘡疽敗壞,清腐而不收口也;火瘍者,火傷瘡也,皆心火有餘而腐壞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惡瘡疽蝕火瘍也。

《神農本草經讀》:黃芩、黃連與黃柏,皆氣寒味苦而色黃,主治大略相似,大抵氣寒能除熱,味苦能燥濕。色黃者,皆屬於土,黃而明亮者,則屬於金,金借土之色以為色,故五金以黃金為貴也。

但黃芩中空似腸胃,腸為手陽明,胃為足陽明,其主諸熱者,指腸胃諸熱病而言也。黃疸在炎腸經中之鬱熱;逐水者,逐腸中之水;下血閉者,攻腸中之蓄血;惡瘡疽蝕瘍者,為肌肉之熱毒,陽明主肌肉,瀉陽明之火,即所以解毒也,《本經》主治之言如此。仲景於少陽經用之於心下悸,易茯苓於腹痛,易芍藥又於本經,言外別有會悟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平。主諸熱,黃疸,大腸經中之鬱熱。腸澼泄痢,大腸府中之鬱熱。逐水,水在腸中者。下血閉,血之在陽明者使從大便出。惡瘡疽蝕,火瘍。陽明主肌肉,凡肌肉熱毒等病,此皆除之。

此以形色為治,黃芩中空而色黃,為大腸之藥,故能除腸胃諸熱病。

黃色屬土屬脾,大腸屬陽明燥金,而黃芩之黃屬大腸,何也?蓋胃與大腸為出納水穀之道,皆統於脾。又金多借土之色以為色。義詳決明條下,相參益顯也。

《本經疏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辟泄利逐水。是本經固以治濕熱,推之與張潔古所謂瀉肺火治脾濕者不殊矣。乃羅天益謂肺主氣,熱傷氣,黃芩能瀉火益氣利肺,則其說不同,何歟?曰:黃芩專主上焦陽中之陰者也。蓋惟下焦陰中有陽而氣生,故陰恆由命門以升,上焦陽中有陰而氣化,故陽恆由膻中以降。今者上焦陽實陰虛,則氣無由化,氣不化則熱阻生濕,故本經所謂,指陽實言也。潔古所謂,指陰虛氣不化言也。齊其本末,約其初終,皆為熱搏於氣,與羅氏所謂瀉火利肺者,豈有異鬱?肺之熱除,則陰下降入心,心氣既和,斯惡瘡疸蝕火瘍悉消。於是膻中之陰,自和胃以浹於脾,脾得陰濟,遂能復其健運,而黃疸泄利能已。胃得陰和遂復其通降,而痰熱胃熱自除,且能消穀。大腸者,肺之合,小腸者,心之合,上竅通則下竅悉通,腸辟水氣,能不解耶?如此則黃芩能清氣分之熱是已,乃亦能治血分病,何歟?蓋黃芩所生主血分之病,本由乎氣,上焦陽中之陰治,肺得降陰於心,血分之源浚矣。源既浚則流自清,又何患血閉及淋露下血耶?夫陽中之陰化,氣化乃行,氣化行,水道乃暢,故本經水下,即繼之以下血閉,血與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雖然,黃芩於肺熱屬氣虛者,即不可妄投,以氣虛即陽虛,陽虛更用黃芩,是虛虛也。故黃芩治氣分之熱為專功,大腸次之,清心胃之熱者,由肺而推及之,未有肺熱,心胃能清者也。小腸膀胱,又因心胃既治而推及之,未有心胃留熱而血能和,血不和而水道能清者也。

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蟅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譬之解鬥,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小柴胡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腹中痛,未必非氣血之結,而心下悸,小便不利,亦何以決知其非氣熱而生之水?且本經明言黃芩能逐水,別錄明言黃芩能除小腹絞痛,利小腸,而遽去之,何耶?殊不知治腹滿痛腹痛繞臍痛少腹疝痛,有可用寒藥者,惟腹中痛者,必無中熱之理。仲景是以於厥陰篇,特標其旨曰: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其他如真武湯之腹痛小便不利;小建中湯之腹中急痛;附子粳米湯之腹中寒氣雷鳴切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之腹中痛,及脅痛裡急;抵當烏頭桂枝湯之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致痛雖殊,治痛亦異,用溫藥則同。以是知腹痛下一中字,則與凡痛有別,用黃芩諸方,必無此矣。彼小腹絞痛者,乃熱氣迫血,血結少腹而痛,與鱉甲煎丸大黃蟲丸王不留行散之用黃芩不殊也。小便不利,原不必忌黃芩,小便不利而心下悸,則不容更用黃芩,何則?仲景云: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彼雖論血結,此亦可藉以喻氣結,曰飲水多而心下悸,則非熱阻所化之水矣。熱阻所化之水,可以黃芩逐,飲水而停蓄者,其可以黃芩逐之耶?蓋水氣凌心為悸,必寒水乃然。若熱化之水氣,則脾家上升彌蒙之氣,中焦變化取赤之汁,終日周流於膻中,而稟命於心君,若均能致悸,則無病人有不悸時耶。李瀕湖言有人素多酒欲,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小便閉,服芩連藥而愈。大抵黃芩之用,凡氣分有餘,挾熱攻衝他所者,乃為的對,若他所自病,不係熱氣攻沖者,則不可服,服之必益虛其氣,他所之病,反足以攻沖於氣矣。

或問黃芩湯治何等證、其證腹痛與否、若腹痛何以用黃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藥?曰:其證身熱,不惡風亦不惡熱,或下痢或嘔腹則不痛。蓋芍藥甘草大棗、桂枝湯裡藥也,以不惡風,故不用薑桂;黃芩甘草大棗、小柴胡湯裡藥也,以不往來寒熱,故不用柴胡;以其常熱,故不用人參;若不嘔,則并不用半夏生薑;至芍藥則并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湯證,原無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以不去大棗也。夫芍藥甘草湯,治傷寒汗出,誤服桂枝湯後,足脛拘急,已見其能破陽邪於陰分矣。加以黃芩,不益可見陽分之熱甚盛攻於陰分為利非陰中自有愆陽之結耶。仲景於厥陰篇云:傷寒脈遲,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則冷,不能食。可知黃芩湯證之脈必數,黃芩所治之熱必自裡達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熱矣。黃芩治自裡達外之熱,千金歷有明文,芍藥湯治產後虛熱頭痛,若通身發熱者加黃芩,慎火草散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熱多者加知母黃芩,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疼痛下焦虛冷胸中有熱,其熱多者加黃芩;又可知陰虛氣盛,熱自內出者,黃芩亦能治之,而不但治感觸所化溫中達外之熱矣。李瀕湖自緣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煩渴,寢食既廢,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其尊人以謂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晝甚者,宜一味黃芩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黃芩一兩煎服,次日身熱盡退,痰嗽皆愈。於此益可知黃芩所治,必肺經氣分之熱,肺經氣分之熱,必晝甚於夜也。黃芩本經主黃疸腸澼泄利,金匱要略及傷寒論發黃證皆不用,泄利證兩書除諸瀉心湯外,亦絕不用。今以千金方參合而考之,亦頗有意義可尋也。千金治黃方,凡有黃芩者,多云一身面目悉黃,金匱要略中所載有身體盡黃者,有額上黑者,有面青目黑者。可知疸證非一身面目悉黃者不可用矣。千金治熱利冷利疳濕利小兒利,用黃芩方,多有壯熱一語,可知泄利無熱者不可用矣。大抵氣主充周,無處不到,凡病有彼此不相侔者,必非氣分之病。黃芩主氣分之熱,於此不可以相證乎?千金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及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地膚子湯;治小兒落床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蒲黃湯,皆有黃芩。考茲數證,均為氣熱攻血,亦徹其病本之治。別錄所謂黃芩治小兒腹痛者,於此可明其旨矣。即其治小腹絞痛,亦當與此不異。蓋傷寒金匱兩書,僅有腹痛去黃芩之以文,大率黃芩所治之小腹絞痛,必煩熱,必口渴,必小便有異於常,舍此則非所宜矣。

《本草新編》:黃芩,味苦,氣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無毒。入肺、大腸經。退熱除煩,瀉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氣,解傷寒鬱蒸,潤燥,益肺氣。但可為臣使,而不可為君藥。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與大腸、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則,不可頻用也。古人云黃芩乃安胎之聖藥,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於白朮、歸身、人參、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無火,而寒虛胎動,正恐得黃而反助其寒,雖有參、歸等藥補氣、補血、補陰,未必胎氣之能固也。況不用參、歸等藥,慾望其安胎,萬無是理矣。

或問黃芩清肺之品也,肺經之熱,必須用之,然亦有肺熱用黃芩而轉甚者,何也?曰:用黃芩以清肺熱,此正治之法也。正治者,治肺經之實邪也。肺經有實邪,黃芩用之,可以解熱;肺經有虛邪,黃芩用之,反足以增寒。蓋實邪宜正治,而虛邪宜從治也。

或問黃芩舉世用而無疑,與用知母、黃柏頗相同,乃先生止咎用知母、黃柏之誤,而不咎用黃芩,何也?曰:黃芩亦非可久用之藥,然其性寒而不大甚,但入於肺,而不入於腎。世人上熱多,而下熱者實少,清上熱,正所以救下寒也。雖多用久用,亦有損於胃,然腎經未傷,本實不撥,一用溫補,便易還原,其弊尚不至於殺人。若知母、黃柏瀉腎中之火矣,腎火消亡,脾胃必無生氣,下愈寒而上愈熱,本欲救陰虛火動,誰知反愈增其火哉。下火無根,上火必滅,欲不成陰寒世界得乎。此用黃柏、知母之必宜辟也。

或問黃芩乃清肺之藥,肺氣熱,則腎水不能生,用黃芩以清肺金,正所以生腎水乎?曰:黃芩但能清肺中之金,安能生腎中之水。夫肺雖為腎經之母,肺處於上游,居高潤下,理之常也,何以清金而不能生水。蓋肺中之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黃芩止清肺之邪火耳,邪火散而真水自生,安在不可下生腎水。不知腎不之生,必得真火之養,黃芩能瀉邪火,而不能生真火,此所以不能生腎水也。予之取黃芩者,取其暫用以全金,非取其久用以益水。

或疑黃芩之寒涼,不及黃柏、知母,以黃芩味輕,而性又善散,吾子攻黃柏、知母宜也,并及黃芩,毋乃過乎?曰:黃芩之多,禍不及黃柏、知母遠甚,余未嘗有過責之辭,獨是攻擊知母、黃柏,在於黃芩門下而暢論之,似乎并及黃芩矣。誰知借黃芩以論黃柏、知母,意重在黃柏、知母也。見黃芩之不宜多用,益知黃柏、知母之不可重用矣。世重寒涼,病深肺腑,不如此,又何以救援哉。

《本草分經》:苦,寒,入心。勝熱。折火之本,瀉中焦實火,作脾家濕熱,為中上二焦之藥。亦治邪在少陽,往來寒熱。中空者名枯芩,佐梔子瀉肺火;中實者名條芩,瀉大腸火。

《本草思辨錄》:人和黃芩為少陽藥而不識其所以然,竊思其色青勝於黃,得甲膽之氣,又中空似膽腑,氣寒能清膽熱。膽屬少陽相火,相火者佐君而行其令者也。人賴此火以動作云為,故氣分之熱,少陽為多。治氣熱之藥,亦惟黃芩為方中易見。

金以黃為貴而黃屬土,黃有土金相兼之德,故黃芩亦入肺胃與大腸,表裡之熱無不能解,《本經》所以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也。

黃連入心脾,而心脾綿主血。黃芩入膽肺,而膽肺皆主氣。鄒氏三偶之說,全然未當。即如黃芩湯,是用黃芩清少陽氣熱。其加芍藥,亦非用以入血(說詳芍藥)。

《本經》黃連主腸澼腹痛,黃芩主腸澼不主腹痛。觀仲聖黃芩湯、黃連湯之治,正相符合。蓋腹痛為太陽病,或寒或熱,必涉於血。黃連入脾清血熱而兼入心胃,故治腹痛亦治腸澼。黃芩為膽經氣藥,能由肺達腸胃而不能入統血之脾,故治腸澼不治腹痛。潔古以為治脾濕者,未之詳審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苦性涼。中空,最善清肺經氣分之熱,由脾而下通三焦,達於膀胱以利小便。又善入脾胃清熱,由胃而下及於腸,以治腸澼下利膿血。又善入肝膽清熱,治少陽寒熱往來。兼能調氣,無論何臟腑,其氣鬱而作熱者,皆能宣通之。又善清軀殼之熱,凡熱之伏藏於經絡散漫於腠理者,皆能消除之。治肺病、肝膽病、軀殼病,宜用枯芩;治腸胃病宜用條芩。究之,皆為黃芩,其功用原無甚差池也。

李瀕湖曰:「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

【現代藥理研究】

  1. 黃芩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研究證明,黃芩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各種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尤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抑制作用最強,對表皮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菌有效成分是黃芩甙。黃芩煎劑、水煎液對甲型流感病毒PR6株及亞洲甲型體外有抑制作用,對體外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治療作用。體外實驗還表明,黃芩有抑制阿米巴原蟲生長和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2. 黃芩有抗炎、抗過敏作用。黃芩甙和黃芩素可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這兩種成分還可抑制實驗性氣喘,並有抗組胺、抗膽鹼及罌粟樣作用。黃芩甙和黃芩素、漢黃芩素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抑制48/80(一種化合物的名稱)引起的大鼠足趾腫脹及大鼠佐劑性關節炎。
  3. 黃芩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黃酮類成分。
  4. 黃芩有護肝利膽作用,黃芩提取物對乙醇、四氯化碳、半乳糖胺、過氧化脂質所至的動物肝損害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它能使肝糖元含量增加,轉氨酶降低;黃芩甙還有解毒作用,黃芩煎劑及乙醇提取物口服或靜注,均可促使兔、犬膽汁的排泄,以黃芩素的利膽作用最強。
  5. 黃芩有解熱作用。黃芩煎劑、黃芩甙均可使傷寒混合菌苗發熱兔退熱,對用酵母人工發熱兔灌服煎劑也有解熱作用。但黃芩甙靜注或肌注皆能使正常兔體溫降低。
  6. 黃芩有鎮靜、解痙作用。黃芩根莖的酊劑靜注可清除由士的寧中毒引起的強直性痙攣。對乙酰膽鹼所至的離體小鼠腸痙攣,漢黃芩素有解痙作用,而黃芩素卻無效。
  7. 黃芩有降血壓作用,黃芩酊、浸、煎劑及醇、水提物,對麻醉兔、貓、犬,不論口服、靜注、肌注,均能產生降壓作用,尤其以黃芩甙的降血壓作用最明顯。
  8. 黃芩有抗氧化作用。其主要成分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黃芩新素II對氯化鐵-維生素C-ADP或NADPH(還原型輔酶II脫氫酶)-ADP誘導肝組織生成過氧化脂質有顯著抑制作用。
  9. 黃芩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多種成分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如黃芩素、漢黃芩素、黃芩新素及白楊素在110mol/L濃度時可抑制由膠元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白楊素及黃芩素、漢黃芩素還能分別抑制由ADP和花生四稀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黃芩甙、黃芩素還可抑制由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元轉化為纖維蛋白,並能防止由內毒素誘導的瀰漫興血管性凝血。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作用強。
  10. 黃芩有利尿作用,以黃芩甙作用最強。
  11. 黃芩有免疫增強作用,可增強IL-2產生的作用,而對抗體分泌細胞的形成則無明顯影響。
  12. 黃芩有抗腫瘤作用。
  13. 黃芩有抗內皮細胞損傷作用。
  14. 黃芩有拮抗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
  15. 黃芩對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
  16. 黃芩對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因而使環磷酸腺苷升高。
  17. 黃芩有止血作用。從其中提取的S、B、G2有效單體,在動物實驗中呈現止血作用。對低氣壓引起的小鼠實驗性肺出血,黃芩甙、漢黃芩素均有防治效果。
  18. 黃芩還有抗放射損傷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