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疾病防治總論 » 現代概況
【內容】

從清末至民國,隨著針灸學科本身的凋蔽,急症針灸几無進展。就收集到的資料看,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僅有針灸治療瘧疾(1923年)、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934年)、嬰幼兒破傷風(1935年)等少數病種的零星報道。所以,現代針灸防治急症工作,實際上是建國以後的事。50年代初開始,急症針灸的報道日漸增多,內容尚停留在一般的臨床觀察上,病例數亦較少。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不斷產生的各種針灸變革之法,如電針、水針(穴位注射)以及耳針等逐步應用於急症臨床;針灸治療的急症病種漸漸擴展至各臨床學科,不少病症已積累相當數量病例,有的并運用較大樣本進行對照觀察,少數病種還通過實驗研究,進一步探求急症救治機理。近20年來,針灸防治急症更是進展重大,多方面都獲得了極為可喜的成果,使得針灸療法日益成為臨床各科急症救治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下面將近年來的進展特點作一簡要介紹:

一、救治範圍向縱深發展

經統計,適于針灸治療的現代急症病種已達到近70種。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確認,並於1980年向世界各國推荐的43種針灸適應症中,急症竟佔一半以上。針灸治療的急症病種遍及內、外、兒、婦、皮膚、眼、口腔及耳鼻喉各科,無論昏迷、休克,還是重症傳染病,無論是急腹症,還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救治範圍方面,現代急症針灸的趨勢是:從以往不能用針灸治療的到可用針灸救治;從原來針灸只能作輔助治療的上升到可作為主要療法;從本來需要配合其他療法的到單純用針灸1種。如急腹症,古代典籍僅記載灸治腸癰1項,50年代,針刺也主要用於治療急性闌尾炎。近20餘年,通過大量病例的實踐,已逐步發展到治療膽囊炎、膽石病、急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腸梗阻、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多種急性病症。其中,再以膽石病為例,西醫一般採用手術療法。50年代初期,開始用中藥排石;70年代,針灸只是中西醫結合「總攻」排石的一個輔助措施;近年來,已可單獨應用針灸(包括各種變革法)或以針灸為主排石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針灸療法還在一些罕見的急重病症中顯示出潛力。如急性胃扭轉一症,國內外報道都非常之少,一般需依靠手術治療。最近數年,國內已連續報道八篇共20例,採用針灸為主治療,結果都獲痊癒。進一步啟示,針灸治療急症尚大有潛力可挖。

二、針灸預防急症富有成效

預防急症的發生或發展有重要臨床意義。建國以後,特別是近20餘年,針灸預防急症已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上取得較大的成績。工作做得最多的是針灸預防某些急性傳染病。早在50年代,有人在流感流行區的人群中,對818例健康者針一側足三里進行預防,結果無1人發病。用針刺預防小兒脊髓灰質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傳染性結膜炎等都獲得了明顯效果。

在其他各臨床科也是如此。如內科、在繼承古代灸防中風經驗的基礎上,開展關元百日灸預防中風;外科,用耳針預防輸血、輸液反應、針刺預防外科感染、術後腹脹;婦產科,應用針灸預防人流綜合反應、產後出血、先兆流產、先兆早產等。

為了客觀評價針灸的預防作用,除了臨床觀察外,還有人將針灸與其他預防方法進行對照觀察。如通過比較,發現針刺預防流感的作用優于阿的平溶液噴鼻組而低于孟德爾氏液塗咽組。另外,對同1種急症,哪種刺激效果更好有人分別觀察了耳針、體針、不針灸對預防產後出血的影響,發現耳針最佳。

應用動物研究,探索針灸預防急症的機理(如休克等)也取得了頗有價值的成果。

三、變革方法日益增多

鑒于現代科學技術,特別現代醫學對針灸學科的滲透和影響,各類變革方法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這些變革方法往往結合了2種或2種以上療法的長處,對開拓救治領域,提高救治療效,都有促進作用。如電針,這種應用最早的針刺變革方法,其鎮痛效果已為極大多數人所公認;水針(穴位注射)綜合了機械刺激與化學藥物兩方面作用,在抗急性感染上有特殊的療效。有些變革方法還能簡化針刺手續,避免針刺意外,減輕病人痛苦。如激光針,具有進針無痛、無感染之弊以及安全等特點。70年代開始應用於針灸臨床後,對多種急症都有效果,最易為兒童患者接受。目前已證實,光針對小兒哮喘、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小兒腹瀉等,效果確切。另外,50年代興起的耳針療法,與上述變革法有所不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對40餘種急症有效。

四、科學驗證療效

進行大樣本對照觀察,是現代急症針灸確定療效的主要手段,也是重要特點之一。近些年來特別重視開展對嚴重危害人體或最為常見的急性病症的療效驗證工作,諸如:心腦血管疾病、急腹症、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等。其中一些病症已進行了數千例乃至上萬例的觀察。為瞭解針灸療法在諸種療法中所佔有位置,不少病症還作了與中西藥物治療的對照觀察。如急性細菌性痢疾,通過與藥物組對照,發現針刺組無論在臨床症狀(如裡急後重、腹痛腹瀉等)的平均消失時間上,還是在大便7天以內轉陰率等方面,均較單純用藥物治療為優。選擇較可靠的客觀指標,進行更深入的觀察,也是急症針灸治療中正在廣泛開展的一項工作。如採用心功能檢測觀察冠心病心絞痛病人,中風患者進行針刺前後的腦血流圖與血液流變學變化的比較…。這樣就能科學地、嚴格地肯定其療效。

五、深入探討機理

關於針灸治療急症的機理,古人雖然作過一些探討,并提出「調氣」、「治神」等重要見解,但終究比較籠統。建國後,尤其是近20餘年,對此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途徑是借助現代技術的手段,通過實驗研究,從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等各個角度,進行分析、綜合、探索。實驗研究包括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截至目前,雖未獲得最後的突破,但已顯露出一些令人振奮的苗頭。以針刺抗休克為例,通過實驗性休克動物的觀察,初步表明針刺的升壓和抗休克作用可能主要是經由神經系統實現的。針刺的刺激可能屬於1種非特異性的傳入刺激,當直接作用於穴位的神經末梢或神經幹後,信息由相應的傳入神經上達腦幹,經整合後再經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從而產生抗休克效應。另外,抗休克作用可能還與體內的體液因素有關。當然,上述只是粗線條推測,離探明確切機理尚有一段距離。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機理研究中可以說比較普遍。

六、救治方案逐步規範

在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一套獨特的、系統而又完整的針灸治療急症的方案正在逐漸形成。這對於總結、推廣急症針灸以及穩定療效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就目前看,雖還不夠普遍,但在一些較重要的急性病症上已初具雛形了。一套完整的急症針灸方案,一般認為應包括:統一的選擇標準和診斷標準(包括辨證標準),基本固定的配方(含相對穩定的加減法)、刺灸法(包括補瀉手法等)、護理及輔助療法。其中以判斷是否為針灸的適應症為前提,如急性傳染性肝炎,就規定以臨床上確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病程在2周以內者作為病例選擇標準。急症取穴上主張有效穴(多經反覆驗證)與辨證取穴相結合;手法上,宜適當增強刺激量或多留針;針刺次數每日1~2次,危重期內或急性痛症可每日3~4次;護理上亦要求細緻觀察,重者須堅持守候;其他措施包括支持療法、中西醫急救措施等。

雖然,現代急症針灸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發展,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作為發展急症針灸的突破口之一的機理研究,尚待積蓄力量,進行本身的突破;作為現代急症針灸成熟標誌之一的治療方案規範化,亦有大量艱苦的工作。應該一提的是針灸治療急症病種的開拓問題,我們認為必須重視發掘和發揚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一些古代用之有效記載頗多的以灸法治療毒、癰腫等,現代報道已屬鮮見。特別是狂犬病,早在《內經》就有「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的記述。之後,歷代醫著如《小品方》、《外台秘要》、《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等都有記載和發揮。但現代除《光明日報》在1982年有一通訊外,很少有關臨床報道。我們深信只要針灸工作者和各學科(特別是臨床學科)工作者緊密合作,堅持實踐,開闊思路,多尋途徑,那麼,一門獨特嶄新的醫學新學科──現代急症針灸防治學將會很快地立于世界現代醫學之林。

上一節 明清
秦漢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