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化痰止咳平喘 » 皂莢 (《本經》)
【內容】

皂莢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主產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貴州等地。原植物生於路旁、溝旁、住宅附近。喜溫暖向陽地區,對土壤要求不嚴,只要排水良好即可生長。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臨床用名皂莢。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辛、鹹走血,溫。主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下水,利九竅,殺鬼精物。

《名醫別錄》:有小毒。主治腹脹滿,消穀,破咳嗽囊結,婦人胞下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

《藥性論》:使。主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又曰將皂莢於酒中取盡其精,於火內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日華子本草》: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

《開寶本草》:味辛、鹹走血,溫,有小毒。療腹脹滿,消穀,破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

《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

《本草衍義》:甚疏導五臟風熱壅。但過咽則須吐涎,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燒,辟瘟疫邪濕氣。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鹹,有小毒。引入厥陰經藥。

《本草》云: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治囊縮,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

《日華子》云: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破堅瘕,腹中痛,能墮胎。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

仲景治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主之,杵末,一物蜜丸桐子大,同棗湯服一丸,日三夜一。

《活人書》云:治陰毒,正陽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用之有蜜炙、酥炙、燒灰之異,等分依方。

《本草衍義補遺》:皂角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甚驗。《神仙傳》云: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樑崩倒,肌膚瘡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一道流不言名,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久蒸久曬,研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一旬,鬚髮再生而愈。又鐵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壞。以捶皂角,則一夕破碎。

《本草綱目》: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病。其味辛而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龐安時《傷寒總病論》:元佑五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痺,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千人也。其方治九種喉痺:急喉痺、纏喉風,結喉、火蘭喉、遁蟲,蟲喋、重舌、木舌、飛絲入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漫一夜,煎至斗半,入人參末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七,煎如殤,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取惡涎盡為度。後含甘草片。又《家傳秘寶方》: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成大病。此證風涎潮於上,胸痺氣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視前)。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待惺惺,乃用藥調治。不可便大吐之,恐過劑傷人。

入手太陰、陽明經氣分,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痺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

皂角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保命集》:癘風乃營氣熱,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丸,晚服二聖散(用大黃末半兩煎湯,調角刺灰三錢)。乃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仍戒房室三年。又追風再造散,即二聖散,云服之便出黑蟲為驗,數日再服,直候蟲盡為絕根也。

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本草經疏》:皂莢稟木氣而兼之金之性,故味辛微鹹,氣溫有小毒。氣味俱厚,浮而散,陽也。入足厥陰,手太陰、陽明經。厥陰為風木之臟,其主風痺死肌,頭風淚出者,皆厥陰風木為病。得金氣之厚者,能勝木,稟辛散之性者,能利竅。木氣平,關竅利,則風邪散,諸證除也。關竅既利則神明自通,精物邪氣安得不去哉?又厥陰之脈,循陰氣而絡於肝,厥陰客寒為囊結,辛溫散厥陰之寒,則囊結解矣。肺受風寒所迫為咳嗽,入肺散邪則咳嗽止矣。鹹能軟堅,溫主通行,辛能開竅橫走,故又主腹脹滿,消穀及婦人胞不落也。宣壅導漣性,而云益精明目,無是理矣!

附:刺:功用與莢同。第其銳利,能直達瘡所,為癰疽,妒乳,疔腫未潰之神藥。蘇頌以來醋熬嫩刺,作煎塗癬瘡,有奇效。又治癘風惡瘡,胎衣不下,殺蟲。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簡誤:皂莢利九竅,疏導腸胃壅滯,洗垢膩,豁痰涎,散風邪。暴病氣實者,用之殊效。第似中風證,由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極生風,以致猝然仆蹶,世人多以稀涎散吐之,損其不足,竭其津液,津液愈耗則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之證矣。法所最忌也。孕婦忌服。

《本草蒙筌》:味辛、鹹,氣溫。有小毒。惡麥門一味,畏人參、苦參。入足厥陰引經,宜以柏實為使。堪作散熬膏,勿為丸煎液。搐鼻噴嚏立至,敷腫疼痛即除。和生礬吐風痰即稀涎散,伴煉蜜為導箭。即蜜導箭。殺癆蟲精物,主風痺死肌。利竅通關,破癥墮胎。皂角刺乃載外科聖藥,治潰瘍直達潰處成功。

《本草乘雅》:皂水色,鹹水味,當為五木之水矣。灌鐵木中,皂莢始茂,不為金所刑,轉以鐵為生者,即母令子實,遁成生化,木藉金為用也。獨辛金味勝,故主風痺死肌,風頭淚出;以辛瀉之,瀉之者瀉外身之外風也;亦以辛補之,補之者,補內身之風大也。若竅閉即風大不及。精物即外風太過,咸可補之瀉之。顧補瀉在病主之若欲,隨病主之苦欲,因名藥物之補瀉耳。

《藥性解》:牙皂,味辛鹹,性溫,有小毒,入肝、胃二經。主風痺死肌、頭風目淚、中風邪氣、勞蟲精物,通關竅,理癰疽,消脹滿,化穀食,除咳嗽,療骨蒸,去疥癬。搐鼻噴嚏立至,敷腫疼痛即除,和生礬可吐風痰,拌蜂蜜名為導箭。柏實為使,惡麥門冬,人參、苦參。皂角刺,主厲風鼻樑崩倒、眉發自落,又主癰疽,其未潰者能發散,其已潰者能排膿,藥直達膿處成功。諸惡瘡癬,咸不可缺。

按:肝為風木之腑,胃為水穀之臟,牙皂辛溫,有行散之功,宜并入之。多用能耗損血,其刺乃質干之銳者,故於瘡癰無所不達。若療厲風,九蒸曝為妙。

《藥鑒》:氣溫,味辛,有小毒。主治諸般腫毒惡瘡,能引諸品直至潰處,外科之聖藥也。凡癰疽未破者,能引之以開竅,已破者,能引之以排膿。又諸惡瘡癬痘毒及屬風中之必用也。蓋皂莢氣味辛暢,而有小毒,故能引至毒處而疏散之,且能通氣導痰,又敷腫即除,搐鼻即嚏,皆疏散之力也。孕婦所禁。

《景岳全書》:氣味辛鹹,性溫,有小毒。善逐風痰,利九竅,通關節,治頭風,殺諸蟲精物,消穀導痰,除咳嗽心腹氣結,疼痛脹滿,開中風口噤,治咽喉痺塞腫痛,行肺滯,通大腸秘結,墮胎,破堅癥,消腫毒,及風癬疥癩。燒煙薰脫肛腫痛。可為丸散,不入湯藥。

《本草備要》:通關竅,搜風。

辛鹹性燥,氣浮而散。入肺、大腸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搜風泄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治中風口噤,胸痺喉痺。凡中風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進藥,急提頭髮,手陷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為肺氣已絕,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兩,白礬五錢,每用一錢,溫水調灌,或加藜蘆、少麝,鵝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藥治。年老氣虛人忌用。服之則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消痰破堅。取中段,湯泡服,治老人風秘。殺蟲下胎。治風濕風癩,痰喘腫滿,堅癥囊結。厥陰肝脈絡陰器,寒客肝經,則為囊結。塗之則腫消毒,煎膏貼一切痺痛。合蒼朮焚之,辟瘟疫濕氣。柏實為使。惡麥冬,畏人參、苦參。

皂角刺:辛溫,搜風殺蟲,功同皂莢。但其鋒銳,能直達患處。潰散癰疽,治癰毒妒乳,同癘惡瘡。胎衣不下、癰疽已潰者禁用。孕婦忌之。

《本經逢原》:皂莢辛散屬金,治厥陰風木之病。觀《本經》主治風痺死肌,頭風淚出,皆取其去風拔毒,通關利竅,有破堅積,逐風痰,辟邪氣,殺蠱毒之功。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塗之擦之,則散腫消毒,去面上風氣;熏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熏之,則治臁瘡濕毒,即《本經》治風痺死肌之意,用之無不效驗。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若南方類中,由於陰虛火炎者,誤用涌劑,愈竭其津液矣。得不在所切禁乎!然治濕熱痰積,肺癰吐腥,及痰迷癲狂,千緡湯、皂莢丸、萊蘇膏等,誠為聖藥,惟孕婦禁服。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盛;若治濕痰,大皂力優。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湯藥最少。有瘍醫以牙皂煎湯,涌吐風痰,服後遍體赤痱,數日後皮脫。大傷元氣,不可不慎!至於鎖喉風證,尤為切禁。常見有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其子燒灰存性,能治大腸風秘燥結,祛風逐穢之性可知。

皂角刺治風殺蟲,與莢略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其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漆能起頂灌膿,又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同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後煎大黃湯,調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也。

《本草崇原》:愚按:納生鐵而即結莢者,鐵乃金類,色黑屬水,得金水之氣,則木茂而結莢也。鐵遇之而剝損者,莢色紫赤,具太陽火熱之氣,火能克金也。莢箍其皮,莢即落者,太陽之氣自下而上行於膚表,箍其皮則陽氣不能上升,太陽氣殞而莢落矣。

皂莢枝有刺而味辛,稟金氣也。色紫赤而味兼鹹水味,稟水氣也。太陽之氣合金氣而出於膚表,合水氣而下挾膀胱,故味辛鹹而氣溫熱。辛鹹溫熱,則有小毒矣。風邪薄於週身,則為風痺死肌之證。風邪上薄於頭,則為風頭淚出之證。皂莢稟金氣而制風,故能治也。九竅為水注之氣,皂莢稟金氣而制風,故能治也。九竅為水注之氣,皂莢稟水氣,故利九竅。太陽陽熱之氣,若天與日,天日光明,則殺精物,精物,猶百精老物也。

一名天丁,氣味辛,溫,無毒。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圖經本草》治癰腫,妬石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本草納目》小兒重舌,小便淋閉,腸風痢血,大風癘癢,癰疽不潰,瘡腫無頭。諸方。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隱庵增附。

《本草求真》:﹝批﹞宣導風痰竅塞。

皂角專入肝、肺、大腸。辛鹹性燥,功專通竅驅風。故凡風邪內入而見牙關緊閉,口噤不語,胸滿喉痺,腹蠱胎結,風痰癩喘,腫滿堅瘕囊結等症,用此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塗之擦之,則能散腫消毒,以去面上風氣;熏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熏之,則治臁瘡濕毒。中風不省人事,不可滴水入喉,入則涎水系於心絡而不去,即成廢人。宜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則生,無嚏則死。不開再用開關散擦牙,熏鼻法熏鼻,及以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之類,相其寒熱選用。如寒閉牙關則當用以蘇合香丸;熱閉牙關則當用以牛黃丸。但此止可施於中臟閉症。

《得配本草》:畏人參、苦參、惡麥門冬。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辛、鹹,溫燥。有小毒,入足厥陰、陽明經氣分。開竅通關,達三焦之氣,宣膀胱之滯,搜風逐痰,辟邪化穀,

配蛤蜊殼,消乳癰;佐白礬,吐風涎;佐海石,去膈上橫結之痰;佐鐵花,墜痰穢上逆之氣;使羊肉,治腸風;合半夏末,取鼻嚏。

陰虛痰盛,熱極生風者,禁用。

皂刺:辛,溫。性銳。去風殺蟲。能引諸藥至癰疽潰處。

攻毒,連尖;不使瘡破,去尖。

《本經疏證》:皂有不結實者,鑿孔貫以生鐵,便能結莢,是此木之生化原在金也。夫風木變眚,由於不得化,風木屬陽,陽極於上,不得陰以化,則陰從之,此上竅壅塞之所由,若陽實而陰不化,斯下竅壅塞之所由,皆風木之化竅也。惟皂莢得金之辛,歸水之鹹水味是木得金化以趨水,乃孕育而無窮。所有化乃有生,他風劑之以驅散為功者,固萬萬不侔也。予謂皂莢之治,始終只在風閉,風閉之因有二端,一者外閉毛竅,如風痺死肌邪氣,一者內壅九竅,如風頭淚出是已。劉潛江但釋風所以閉竅之義,全體自明,第陽不化而陰從,陽實而陰不化兩語尚宜辨,析以壅上竅者多挾痰涎,壅下竅者多係燥化故也。夫生人之陰本上行,陽本下降,況陽冒於上,不化陰而化火,則陰必上救,上救之陰不能濟陽,從被陽爍,變為痰涎,益生壅阻,以清明七竅,本屬坎離之化故也。陽下沉而為實,縱使陰亦下溜,惟被其蒸逼,倏而遂乾,以腸胃本皆陽明燥化故也。雖然,是皆陽氣耳,又何以指之為風,夫惟上竅本清陽之出入,下竅本濁陰之所泄,使但為陽氣,又何以生壅阻;且既上至心肺,未有不從陰化者,苟不從陰化,則非風而何;其陰之溜下至於腎,亦未有不從陽化者,苟不從陽化,亦只是風而已,況毛竅之間,得津則通,不得津則痺,痺而且有死肌,斯津之不至明矣。亦非風之扇,何以得至於此,故本經他處於痺,有謂之濕痺者,有謂之風濕痺者,有謂之寒濕痺者,有謂之風寒濕痺者,惟此則但曰風痺,而仲景之用皂莢則惟皂莢丸一方,所治乃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亦可見其氣自上而痰自隨,氣不從陰化,痰不從陽化矣。更徵以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治肺痿吐涎沫,不必開陰以布陽,卻宜從金以化木,又可見其陰與陽之相從徒相軋而不相入矣。用是物者尚其識之。

《本草新編》:皂莢,味辛、鹹,氣溫,有小毒。入足厥陰、手少陰、手太陰三經。理氣疏風,搐鼻噴噎,可救五絕痰迷、中風不語諸症。敷腫痛即除。吐風痰,殺癆蟲精物,起風痺,治死肌,利竅開關,破癥墮孕。此物備急用之藥,藥聾不可無者也。

或問皂莢開關之藥,單用以取捷乎?夫皂莢之功用,不止此也。凡心疼之病,隨愈而隨發者,必用皂莢,始可除根,此《本草》所未言也。張夫子曾傳余治心痛之方,實有皂莢火炒一兩、炒梔子一兩、炙甘草五錢、白沁兩、廣木香三錢,為細末。老黃米煮粥為丸,如米大,滾水送下即愈,永不再發。是皂莢又可以治心疼也。然而,皂莢非治心疼之藥,借其開竅引入於心之中,使諸藥直攻其邪也。

或問皂莢生用乎,抑熟用之乎?皂莢熟用則無益矣,必生用為佳。然而,生用切不可用蛀者。蓋皂莢蟲尤細,凡研末之時,蛀蟲乘開關之際,直入肺中,反成大害。故必須揀不蛀者,研為細末,即包在紙包之內,亦必須常取出經風,以防其再蛀。我有一方,制之最佳,用麝香同包,斷無再蛀之理,且又可借麝香之香,引入鼻竅,而開關更靈也。

或問用皂莢末以治中風,吐其痰而不愈,反成偏枯之症,何也?曰:皂莢用末以吹鼻,使中風之人關開,實治方之功也。若入於稀涎散中吐之,非治也。蓋近來中風者,皆非真中風,盡由於陰陽水火之虛,或陰虛火炎,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極生風,猝然仆厥。使更吐痰,則愈損其津液矣。津液重傷,經絡無水以相養,或氣虛而無以相通,安得不變為拘攣偏廢之症哉。

《本草分經》:皂角,辛、鹹,溫。入肺、肝、大腸。性極尖利,通竅搜風,泄熱涌痰,除濕去垢,破堅宣滯,散腫消毒。煎服取中段湯泡。

皂角刺:辛、溫。搜風殺蟲,通竅潰癰。其鋒銳,直達病所。

《本草思辨錄》:陽在上不與陰化而為風,陰遂變為痰涎。皂莢以金勝木,通氣利竅,風無不搜,斯濕無不去,故凡痰涎涌塞而為中風為喉痺者,胥倚以奏功。陽在下不與陰化而為風,陰遂被劫而生燥,皂莢氣浮而子較沉,故子能祛在下之風,風去則陰得伸其津潤之權,而大腸之燥結以通。凡風藥必燥,而皂莢以多脂為佳。皂子之仁又粘而韌,其能利大便,亦兼得辛潤之力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皂莢有祛痰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所含皂苷。
  2. 皂莢有罌粟鹼樣作用,能降壓,緩解支氣管痙攣及胃腸、膽囊、平滑肌痙攣。
  3. 皂莢有抗菌作用,對多種球菌、霍亂弧菌及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皂莢有溶血作用。所含皂苷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並有很強的溶血作用。
  5. 皂莢有抗癌作用。
  6. 皂莢可增強機體免疫力。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