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宋代,是我國針灸史上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在針灸臨床治療學、腧穴學以及教育模型的研製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急症針灸的發展。晉唐以降,盛行灸法,及至宋代這種風氣仍綿綿不絕。隨著不斷的實踐,一些有見識的醫家開始發現濫用灸法之弊端。宋代針灸名醫王執中指出:「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針灸資生經‧第二》),進而批評了「今人或但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的不良傾向。其次,到南宋,灸法也逐漸不受達官貴人的歡迎,恰如《備急灸法》一書所云:「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艾,嗔怒叱去」。於是針治急症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

宋代在針灸治療急症上的成就大致有以下几個方面:

一、進一步探求急症灸治理法

宋代,灸法仍占主導地位,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急症灸治專著《備急灸法》。當時的一些醫著和針灸著作如竇材之《扁鵲心書》、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等,多記載有灸治急症的內容。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較晉唐有所發展。

(一)重視理論探討

灸治急症,晉唐時偏重臨床,缺乏理論上的研究。宋代一些醫家開始注意到這方面的工作。竇材提出灸可扶陽保本說,他認為「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扁鵲心書‧捲上》),人以陽氣為本,「陽氣盡必死人」,灸治可資生陽氣。所以主張「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扁鵲心書‧捲上》),以預防疾病;一旦出現傷寒、疽瘡、中風、喉痹、小兒驚風、痘疹黑陷等急重之症,「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這就從理論上初步說明了灸法防急症的機理。由於竇材偏重從溫補脾腎陽氣角度論述灸法防治機理,後世有人稱其為溫補派的創始人。較其更早的許叔微,也探討過灸壯腎陽的機理。這些見解,儘管還不夠完善,但對灸法在急症中的應用有某種指導意義。

(二)病種加以篩選

晉唐時期,灸治所涉病症面極廣,及至宋代,通過臨床反覆觀察,逐步作了篩選,採取了較為科學的態度。如:「將已試之方,編述成集」的《備急灸法》一書中,僅收錄了二十二種急性病症。《針灸資生經》雖然收載了大量前人或他人的灸治醫方,但作者王執中重點突出的是他本人或親屬的治驗。從而對灸治的適應範圍作出較為恰當的評價。(三)方法有所增補

《針灸資生經》首先記載了天灸法治療瘧疾。許叔微創用隔巴豆、黃連灸法治療傷寒結胸證,方法是將巴豆、黃連搗細,「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普濟本事方‧卷九》)。針對當時士大夫懼灸畏痛,竇材發明了「睡聖散」:「惟是膏梁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扁鵲心書‧捲上》)。此方還適用於不配合施治的急症患者,如「風狂妄語…先服睡聖散,灸巨闕七十壯」(《扁鵲心書‧捲上》)。關於艾灸的壯數,《針灸資生經‧第二》明確指出:「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艾炷的大小,則應視年齡或部位的不同而異,「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子大」(《扁鵲心書‧捲上》)。以上這些,在認識上或實踐上都是一大進步。

(四)深入觀察灸感流注

宋以前典籍,如《備急千金要方》等亦曾提到過灸治時宜激發灸感向病所循行,但記述甚為簡略。這一現象引起宋代一些醫家的濃厚興趣。《備急灸法》所載之癰腫治療一節中,對騎竹馬灸法(此法首載于已佚之《衛濟寶書》,約撰於十二世紀初)的灸感流注現象作了生動細緻的描繪:「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復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週一身」。還在臨床中進一步觀察么,這種現象與療效關係密切:「覺火氣遊走,周遍一身,蒸蒸而熱,再視正瘡孤腫,已消滅五六分矣」,認為「奇功異效,蓋原于此」(《備急灸法》)。王執中更有切身感受:「它日心疼甚,急灸中管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針灸資生經‧第四》)。通過較深入的體察,進一步證實激發灸感傳注是提高急症療效的一種手段,這不僅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金元時期「氣至病所」手法的產生也可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二、急症針治有所豐富

用針刺治療急症,在宋代仍處于從屬地位,雖然尚未出現明顯的進展,但隨著針刺在急症臨床上日益廣泛使用,已經孕育著突破。

(一)注重針刺技術

急症救治對針刺操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宋代一些針灸醫家已看到這一點。有些穴位操作不當,可造成事故,用治急症須特別注意,如承泣穴「目眥赤痛,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銅入腧穴針灸圖經‧卷三》)。所以,在臨證時應不斷提高針刺技術,以適應救治需要。如鳩尾穴,《備急千金要方》認為不宜灸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該穴可治心風、驚癇、發癲、喉痹等急症,但指出「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針」。說明在針刺技術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其次,在針刺補瀉上也進一步運用一些比較複雜的手法。如針攢竹穴,「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而出針」(《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三》),其中就包括了留針、徐疾、呼吸等手法。正是宋代在針刺技術上的實踐,才促成了金元時期這方面的突破。(二)補充火針刺法

宋代火針應用於急症,在刺法上有所增加。主要有兩種,一為火針刺血法,即以火針加熱後刺絡出血,治療卒足腫等症;一為火針散刺法,用火針在體表較大範圍內反覆叩刺,對急性腰痛有效。上述兩法均見於《針灸資生經》。

總的說來,宋代在急症治療上,針灸并倡,但灸法仍為主導,並在理論和臨床等方面都有發展。針治急症開始再次得到重視,雖進展不大,然而為金元時代的突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上一節 晉唐
金元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