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去濕類 » 豬苓 (《本經》)
【內容】

豬苓為多乳菌科真菌豬苓的乾燥菌核。均係野生。主產於陝西、雲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豬苓野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林中樹根旁地上或腐木樁旁。適宜在疏鬆透氣、腐殖質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長,土壤含水量30%~50%。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臨床用名豬苓。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治亥瘧,解毒,辟蠱疰不祥,利水道。

《藥性論》:臣,微熱。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本草圖經》:仲景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湯發其汗。病欲飲水而復吐,名為水逆,冬時寒嗽如瘧狀者,亦與豬苓,此即五苓散也。多飲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諸湯劑,無若此駛,今人皆用之。

《本草衍義》: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藥類法象》: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藥性賦》:味甘淡,平,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濕腫體有兼備,利小水氣味俱長。

《湯液本草》:氣平,味甘苦,甘寒。甘苦而淡,甘重於苦,陽也,無毒。

入足太陽經,少陰經。

《象》云: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心》云: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珍》云:利小便。

《本草》云: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能療妊娠淋。又治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仲景少陰渴者,豬苓湯。入足太陽、少陰。

《衍義》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潔古云: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主治秘訣》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去心中懊憹。

《本草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

《本草經疏》:豬苓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本經》謂其味甘,應兼淡苦,其氣平而無毒。氣味具薄,降也,陽中陰也。入足太陽、足少陰經。其主閡瘧者,瘧必由暑,暑必兼濕,淡以利竅,引暑濕之氣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淡涌之性,故利水道。濕勝則身重,濕去則身輕。解蠱毒疰不詳,義將安出?亦未可盡信也。

簡誤:寇宗奭曰:豬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潔古曰:淡滲太燥,能亡津液,無濕證勿服。皆確論也。有濕尚宜暫用,久服斷乎不可。

《本草蒙筌》:味甘、苦、淡,氣平。降也,陽也。無毒。作塊類豬糞,故此名豬苓。經入膀胱與腎。通淋消腫滿,除濕利小便。蓋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故爾。《衍義》又云:行水之功居多,大能燥亡津液。倘無濕證,勿輕用之。若久煎嘗,損腎昏目。

《本草乘雅》:木之有餘於氣與脂者,唯松與楓焉。松則兼氣與脂而咸有餘;楓則餘氣為苓,不復余脂為香矣。余脂為香,不復餘氣為苓矣。顧苓與香,各稟氣與脂之體與用也。苓曰豬苓,形相似耳,豬為水畜,苓即木令。自上而下者,使之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使之自上而上。閡瘧則金鬱,蠱疰則土鬱,癃閉則水鬱,水鬱則折之,土鬱則奪之,金鬱則泄之,苓則兼而有之,轉氣化之機衡故爾。

《藥性解》:味淡,性平,無毒,入膀胱經。主利便除濕,消腫通淋。

按:豬苓味淡,五臟無歸,專入膀胱利水,今之瀉者概用之,謂其去脾家之濕也,不知一於滲泄,逐水太過,水盡則傷腎昏目,不可不知。

《藥鑒》:氣微溫,味甘淡,無毒,氣味俱薄,降也,陽中陰也。一於淡滲利水而已。其曰止遺精者,蓋以脾家有濕熱流入膀胱,因而用制於滲濕藥中,遂能中病,豈可為止遺精之常法哉?其曰消渴利水除腫,固矣,然亦不可用為主劑,宜少用之,以佐澤瀉也。又渴與腫,若腎虛所致者,皆不可用。反烏頭、烏喙。

《景岳全書》:味微苦甘,氣平,陽中陰也。性善降滲,入膀胱、腎經。通淋消水腫,除濕利小便。因其苦,故能泄滯,因其淡,故能利竅。亦解傷寒濕熱腳氣白濁,亦治妊娠子淋胎腫。

《本草備要》:通,行水。

苦泄滯,淡利竅,甘助陽。入膀胱腎經。升而能降,開腠發汗,利便行水,與茯苓同而不補。治傷寒溫疫大熱,《經疏》曰:大熱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憹消渴,腫脹淋濁,瀉痢痎瘧。瘧多由暑,暑必兼濕。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然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腎水不足則目昏。仲景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為治水之總劑。昂按: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用肉桂辛熱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氣也。除桂名四苓散。《資生經》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曾世榮治驚風,亦用五苓散。曰茯苓安心神,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平,木得桂而枯,能抑肝而風自止,可謂善用五苓者矣。多生楓樹下,塊如豬屎故名。

《本經逢原》:豬苓入腎與膀胱血分,性善疏利經府。世人但知為利水專藥,不知其有治痎瘧蠱疰之功。仲景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湯主之。病欲飲水而復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豬苓專司引水之功,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利小便之劑,無如此快,故不入補劑,非澤瀉之比也。而《本經》又去久服輕身耐老,是指素多濕熱者而言,不可一律而推。

《本草崇原》:楓樹之癭,遇雷雨則暗長,以泥塗之,即天雨,是稟水精所主之木也。豬苓新出土時,其味帶甘,苓主淡滲,故曰甘平。痎瘧陰瘧也,主治痎瘧者,稟水精之氣以奉春生,則陰瘧之邪,隨生氣而升散矣。解毒蠱疰不詳者,苓稟楓樹之精華,結於中土,得土氣則解毒,稟精華則解蠱疰不祥也。味甘平而淡滲,故利水道。

《本草求真》:﹝批﹞除膀胱血分濕熱。

豬苓專入膀胱、腎。甘淡微苦,性平無毒。得楓根之餘氣以成,形如豬屎,故以豬名。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澤瀉、白朮與桂,名五苓散,為治水之總劑。方中用以肉桂,蓋以膀胱津液,賴氣以化,則能以出,用肉桂辛熱,所以化其氣也。除桂名苓散。李東垣曰:無惡寒症,不可用桂。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若不渴則茯苓、甘草足矣。若但渴,則四苓足矣。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鹹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於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茯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降濕利水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閉,無不藉此以為宣導之需。瘧多由暑,暑必成瘧。古人已云清利小便,無若此快,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故六味丸有澤瀉,無豬苓。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損目。凡服利水藥而明目者,因除濁氣濕熱而成明也。用利水藥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氣也。

《得配本草》:淡、苦。入足少陰、太陽經。去心中水濕之懊憹,分瘧疾陰陽之交并。能於陽中降陰。

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瀉水故也。

王損庵治瘧,每加豬苓於湯藥中。以陰陽上下交爭,遂致寒熱更作,用升、柴升陰中之陽,用知、苓降陽中之陰。外加豬苓一味,理上焦而開腠理,使邪氣外達也。

《本草經解》:豬苓氣平,秉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其主閡瘧者,蓋主太陰嘔吐之濕痺也,豬苓入脾,脾以化氣,則濕行而瘧止也。

蟲疰不實,皆濕熱之毒,甘平滲利,所以主之。

肺主氣,氣平益肺,肺氣化及州都,則水道利,所以利水。

《神農本草經讀》:豬苓氣平,秉金氣而入肺;味甘無毒,得土味入脾,脾主治節,脾主轉輸,所以能利水道,又考此物出土時帶甘,久則淡然無味,無味則歸於膀胱,膀胱為太陽,其說有二,一曰經絡之太陽,一早六氣之太陽。何謂經絡之太陽,其腑在下而主水,得上焦肺氣之化,中焦脾氣之運,則下焦愈治,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俾決瀆之用,行於州都,則州都中自有云行雨施之景象,利水如神,有由來也。且不獨利水道也,六氣之太陽,名曰巨陽,應天道,居高而衛外,乃心君之藩蘺也,凡風寒初感,無非先入太陽之界,治不得法,則留於膜原而為瘧,久則為閡。即傷寒雜病,似瘧非瘧者,皆在此例。但是豬苓之通利水道,水行氣化,水精四布,溱溱汗出,則營衛和而諸邪俱解,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非於此得其悟機乎。

若陽明之渴欲飲水,小便小利,少陰之咳嘔而渴,心煩不盧,熱瘧多兼此症,總於利水道中,布達太陽之氣,使天水循環,滋其枯燥,即仲景豬苓湯之義也。

且太陽為天,光明清湛,清湛則諸毒可解,光明則蠱不詳自除。

又去久服輕身耐老者,溺得陽明之化而始長,溺出不能遠射,陽氣衰於下也;溺出及溺已時,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從下以驗其上之衰也,此皆老態,行豬苓明太陽之氣,而可耐之,然此特聖人開太陽之治法,非謂豬苓之平淡可耐也。

《本經疏證》:凡草木所生之物,入土即放芽發葉,其有不放芽發葉者,則感地下陰濕,潰爛無餘。惟茯苓豬苓,得木氣而生於地下,既不茁萌挺莖,又不潰腐消敗,是其卻濕可知,乃復久而不變,則非特能卻濕,且能化濕氣為生氣矣。雖然,茯苓可利水道,豬苓亦利水道,則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是豬苓不必定以生楓下者,且茯苓豬苓盡可混用。乃仲景書中茯苓豬苓,各自為功,又每相連為用,似若斷難相混者,何哉?蓋亦可察物理而知之矣。夫松之概挺拔勁正,楓之概柔弱易搖,松之理粗疏,楓之理堅細,松之葉至冬益蒼翠而不凋,楓之葉至冬遂鮮赤而即落。是其一柔一剛,顯然殊致,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豬苓屬陰,治鼓湯之水不從陰化者。是故仲景以豬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證曰: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曰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豬苓散主之,統而核之,莫不有渴。若五苓散則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則不渴者居多。蓋渴者水氣被陽逼迫,欲得陰和而不能也。與之豬苓,使起陰氣以和陽化水,譬之楓葉已丹遂能即落也。或曰:「豬苓之化水與茯苓異,是則然矣。凡淡滲之物,皆上行而復下降,澤瀉亦其一也。所以與豬苓茯苓異者,其旨安在?」是其義已見澤瀉條中,所謂澤瀉能使水中生氣上朝,二苓則能化之者是也。惟五苓散豬苓湯用澤瀉,使未熟之水就上矣。乃既用茯苓,使從陽化,又用豬苓,使從陰化,此則不能不剖其疑。夫水既曰生,則不使從陽化,何以令其熟,若使徒從陽化,又置渴於何所,此亦淺顯易明,不勞深釋者也。

《本草新編》:味苦、甘、淡,氣平。降也,陽也,無毒。入腎與膀胱經。通淋消腫滿,除濕利小便泄滯,助陽利竅。功專於行水,凡水濕在腸胃、膀胱、肢體、皮膚者,必須豬苓以利之。然而水濕之症有陽、有陰、有虛、有實,未可一概利之也。倘陰虛之症,輕用豬苓以瀉其水,水去陰亦消亡,必有口乾舌燥之症。況原無水濕之症,利之則重亡津液,陰愈虛矣。甚則有利小便,欲行點滴而不可得者,非誤利之明驗乎。雖然水濕之邪既在人身,豈可以陰虛難治,竟置於不治哉?用豬苓利水之藥,仍入之陰藥中,陰既不虛,而濕亦自利,安在豬苓之不可用乎。

或問豬苓利水,胡為利水而水不通,且多急悶而不可解,何也?此火蓄膀胱,而上焦之氣不升,肺金清肅之令不行於下焦之故也。夫膀胱瀉水也,然必得肺金之氣清肅下行,而乃水走於陰器而出。豬苓但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氣,上焦有火,過抑肺金,清肅之令不能行於下焦,不用降火之品,而唯從事於利水。所以,用豬苓而不效,非豬苓之不能利水也。

或問豬苓導水,使火邪從小便而出,是引火邪之下出也,然仲景張公往往用豬苓湯以散邪,何也?蓋豬苓之性,不特下走於陰竅,而且兼走於皮毛之竅。仲景夫子用豬苓湯者,惡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膚,慮亡陽之症,所以用之,即引火邪從皮毛而外出也。然則豬苓不特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瀉也。

或問豬苓利水,何能解口之不渴也?夫小便數而口不渴者,火蓄於膀胱也。火蓄則熬乾其水,水沸而為熱,所以作渴。用豬苓以利水,實所以瀉火,火瀉而水獨存,則津液通,而上潤於口舌之間矣。然則豬苓非利水之藥,乃生津之藥也。

或疑豬苓為生津之藥,終不可為訓。曰:豬苓利水盡,則口益乾,而欲其口舌之生津,難矣。所謂生津者,止能生於多水之症,瀉水則水涸而火起;多水之症,瀉水則火降而水升。水既升矣,而津液有不潤於口齒者乎。是豬苓之生津,生於利水以去火,而非概生於利水也。

或疑豬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而吾子偏分出功用之不同,非好奇耶?曰:豬苓、澤瀉用既不同,義自各別,有異言異,有同言同,何好奇之有。

《本草分經》:苦、甘、淡,平。入膀胱、腎。升而能降,利濕行水,與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竅,發汗,解濕熱。

《本草思辨錄》:《本經》豬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聖以豬苓名方者,必渴而後與之,惡得無故?鄒氏謂豬苓起陰氣以和陽化水,譬之楓葉已丹,遂能即落。雖《本經》《別錄》無起陰之文,然考《爾雅正義》、《述異記》、《一統志》、《南方草木狀》、《物類相感志》、《荀伯子臨川記》,所載楓樹諸靈異,確與陰氣相感。豬苓生楓樹不,其皮至黑,氣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陰。況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腎氣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於其胸(釋名:消渴者,腎氣不周於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與澤瀉之上消渴,有相侔之處。然有不如澤瀉者焉,澤瀉形圓,一莖直上,能起極下之陰以濟極上之陽,平極上之陽淫。豬苓甘淡,不能直上至頭,故澤瀉湯治冒眩而豬苓不與。然豬苓之陰,陰中有陽,能開腠理達表,與茯苓為伯仲而澤瀉亦不與。五苓散、豬苓湯,所以治脈浮發熱者,以其有豬苓茯苓也。夫以豬苓視茯苓,所同者為太陽陽明藥耳,豬苓究何足與茯苓比烈?茯苓結於土中,豬苓亦結於土中。茯苓肉白,豬苓亦肉白。茯苓甘淡,幽暗而擴。茯苓甘淡,得土味之正;豬苓甘淡,得土味之偏。此茯苓所以主治廣,豬苓所以主治狹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豬苓能明顯抑制膀胱化學致癌;豬苓多糖可抗誘變,對多種腫瘤細胞均有抑制作用。
  2. 豬苓多糖具抗放射作用。
  3. 豬苓多糖還有增強免疫的作用。
  4. 豬苓多糖對中毒性肝炎的肝臟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5. 以豬苓為主藥的豬苓湯、五苓散均有利尿作用。
  6. 豬苓多糖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7. 豬苓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