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證辨治 » 婦科病證 » 產後血暈
【內容】

產後血暈是指產婦分娩後,突然頭暈昏厥的病證。在我國首部產科專著唐代的《經效產寶》一書中即有載述。

本病證多因產後血氣暴虛,營陰下奪,虛陽冒清竅,或產時感寒,惡露不下,內有停瘀,氣逆于上,憂亂心神而發為血暈。

針灸治療本病證在金元的《濟生拔萃》中有明確的記載。明清的醫家在繼承的同時在選穴及治法上有一定發展。

現代西醫學中的產科休克等與本病證相類。

【辨證分型】

(一)血虛

症見分娩後,忽然頭暈,昏厥,不知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浮大而虛,舌淡無苔。

(二)血瘀

產後惡露量少,少腹陣痛拒按,心下急滿,氣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兩手握拳,面色紫暗,脈澀,口唇舌質均紫。

【治療】

(一)血虛

1.治則:養血補氣救脫。

2.處方:支溝、足三里、三陰交、關元。

3.方義:取足三里、三陰交,旨在健運中州,使氣血生化有源;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三焦乃水膜完D路,故用之以加速水蝶賰L之輸布,補氣而養血;關元,益陰回陽救脫。

4.治法:關元用艾卷雀啄法灸之。足三里、三陰交,宜用補法,支溝先補後瀉,以補法為主。留針及艾灸至神志恢復。

(二)血瘀

1.治則:行血通瘀開閉。

2.處方:支溝、血海、水溝、十宣。

3.方義:支溝取其能宣行三焦之氣機,血海通經活血,兩穴配合,祛停瘀,降逆氣,水溝啟閉開竅,加速甦醒,十宣順接陰陽,寧志定神。

4.治法:十宣以三棱針刺血;支溝先瀉後補,以瀉為主,余穴用瀉法。亦宜留針至神清。產後血暈,無論是血虛或血瘀,都宜根據症情輕重,適當配合其他中西醫療法。

【古方輯錄】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產婦血運不省人事:針手少陽經支溝二穴,足陽明經三里二穴,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

《醫學綱目‧婦人部》:「神門、內關(不應,取後穴)、關元(灸)」。

《神應經‧婦人門》:「產後血暈不識人:支溝、三里、三陰交」。

《神灸經綸‧卷四》:「產後血暈:支溝」。

上一節 死胎不下
昏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