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安神類 » 朱砂 (《本經》)
【內容】

硃砂為三方晶系硫化物類辰砂族礦物辰砂,主含硫化汞。常產於石灰岩、板岩、砂岩中。主產於湖南、貴州、四川、廣西、雲南等地。味甘,性涼,有毒。歸心經。功效清心安神、定驚、明目、解毒。內服能清心鎮驚、安神,外用可殺菌解毒、生肌。臨床用名有硃砂、硃砂粉。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甘,微寒,主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能化為汞。

《名醫別錄》:丹沙,無毒。主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瘻、諸瘡。

《藥性論》:君,有大毒。鎮心,主尸疰,抽風。

《日華子本草》:涼,微毒。潤心肺,治瘡疥,痂息肉,服并塗用。

《開寶本草》:味甘,微寒,無毒。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瘻、諸瘡。

《本草衍義》:此物鎮養心神,但宜生使。煉服,少有不作疾者,亦不減硫黃輩。

《湯液本草》:《珍》云:心熱者非此不能除。

《局方本草》云:丹朱味甘,微寒,無毒。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渴。

《藥性論》云:君。有大毒。鎮心,主抽風。

《日華子》云:涼,微毒,潤心肺,惡磁石,畏鹹水。

《本草發揮》:潔古云:辰砂,心熱者非此不能除。經云: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

《本草綱目》:臨周推官平生孱弱,多服丹砂、烏、附散,晚年發背疽。醫悉歸罪丹石,服解毒藥不效。瘍醫老祝診脈曰:此乃極陰證,正當多服伏火丹砂及三建湯。乃用小劑試之,復作大劑,三日後用膏敷貼,半月而瘡平。凡服三建湯一百五十服。此又與前諸說異。蓋人之臟腑稟受萬殊,在智者辨其陰陽脈證,不以先入為主。非妙入精微者,不能企此。

丹砂性寒而無毒,入火則熱而有毒,能殺人,物性逐火而變。此說是也。丹砂畏慈石、鹼水者,水克火也。

治病癇,解胎毒痰毒,驅邪瘧,能發汗。

丹砂生於芾,稟離火之氣而成,體陽而性陰,故外顯丹色而內含真汞。其氣不熱而寒,離中有陰也。其味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是以同遠志、龍骨之類,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之類,則養心血;同枸杞地黃之類,則養腎;同厚朴、川椒之類,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奇疾方》: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并行并臥、不辨真假者,離魂病也。用辰砂、人參、茯苓;濃煎日飲,真省氣爽,假者化也。

《本草經疏》:丹砂本稟地二之火氣以生,而兼得乎天七之氣以成。色赤法火,中含水液,為龍為汞,亦曰陰精。七為陽火之少,故味甘微寒而無毒,蓋指生砂而言也。《藥性論》云:丹砂為清鎮少陰君火之上藥,辟除鬼魅百邪之神物。安定神明則精氣自固,火不妄炎則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氣力自倍。五臟皆安則精華上發,故明目。心主血脈,心火寧謐則陰分無熱而血脈自通,煩滿自止,消渴自除矣。殺精魅邪惡鬼,除中惡腹痛者,陽明神物,故能辟除不祥,消散陰惡殺厲之氣也。

《本草蒙筌》:味甘,氣微寒。惡磁石,畏鹹水。經云:丹砂象火,色赤主心。故能鎮養心神,通調血脈。殺鬼崇精魅,掃疥瘻瘡瘍。止渴除煩,安魂定魄。

《本草乘雅》:人之肢體藏府,血氣營衛之,精神充御之。丹砂能養精神,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矣。客曰:只須丹砂一味,病莫不治,諸藥俱可廢矣。丹砂之力,能使精神凝聚。凡從精神以致四體五藏百病者,得其因而百病良已,非百病皆可獨以丹砂治也。設四體五藏百病,波及精神者,或求其因而借用之亦可。

虛無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成兩物。男女相為飲食,彼此各闕一半故爾。丹家修練戊巳,互交金木,斡坎填離,復還圓相,惟丹砂色味性情,靡不吻合。色赤,離也;氣寒,坎;伏汞,水也;固質,金也;甘平性味,土也;蓋水中有金,火中有木,方堪攢簇,所謂龍從火裡得,金向水中求。假此外丹,滋培四大,而四大之內,中黃為戊巳,精神即坎離,魂魄作金木,內外合成丹,嬰兒方養育。

《藥性解》:丹砂,味甘,生者微寒,無毒;煉者大熱,有毒。入心經。主鎮心安神,益氣明目,通血脈,除煩滿,止消渴,療百病,殺精祟鬼邪,祛疥癬蟲瘡。

按:丹砂之色,屬丙丁火,心臟之所由歸也。質性沉滯,勿宜多用。

《藥鑒》:氣寒,味甘,無毒。其色赤,赤象心,心主血,故能鎮養心神,通調血脈。除中惡腹痛,掃疥瘻瘡瘍。止渴除煩,安魂定魄。和大楓子研末,則殺瘡蟲。佐條黃芩為丸,則絕胎孕。

《景岳全書》:味微甘,性寒,有大毒。通稟五行之氣,其色屬火也,其液屬水也,故能通五臟。其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蠱毒鬼魅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但其體重性急,善走善降,變化莫測,用治有餘,乃其所長,用補不足,及長生之視之說,則皆謬妄不可信也。若同參、芪、歸、朮兼硃砂以治小兒,亦可取效。此必其虛中挾實者乃宜之,否則不可概用。

《本草備要》:重,鎮心,定驚瀉熱。

體陽性陰。內含陰汞。味甘而涼,色赤屬火。性反涼者,離中虛有陰也;味不苦而甘者,火中有土也。瀉心經邪熱。心經血分主藥。鎮心清肝,明目發汗,汗為心液。定驚祛風,辟邪胡玉少卿多惡夢,遇推官胡用之,胡曰:昔常患此,有道士教戴靈砂而驗。遂解髻中絳囊授之,即夕無夢。解毒,胎毒痘毒宜之。止渴安胎。《博救方》,水煮一兩,研酒服,能下死胎。李時珍曰:同遠志、龍骨之類養心氣;同丹參、當歸之類養心血;同地黃、枸杞之類養腎;同厚朴、川椒之類脾;同南星、川烏之類祛風。多服反令人痴呆。惡磁石,畏鹽水,忌一切血。鄭康成注《周禮》,以丹砂、雄黃、石膽、礬石、磁石為五毒,古人用以攻瘍。

《本經逢原》:丹砂一名硃砂,甘微寒,無毒。毒能殺人,急以生羊血、童便、金汁等解之。

丹砂體陽性陰,外顯丹色,內含真汞。不熱而寒,離中有吞。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嬰兒奼女,交會於中,鎮心安神,是其本性。用則水飛,以免鎮墮。不宜見火,恐性飛騰。《本經》治身體五臟百病,安定神明,則精氣自固;火不妄炎,則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五臟皆安;精化上發,而氣益目明,陽明神物。故應辟除不祥,消散陰惡殺厲之氣,仲淳繆子《經疏》之言也。同遠志、龍骨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則養心血。以人參、茯神濃煎,調入丹砂,治離魂病。以丹砂末一錢,和生雞子黃三枚,攪勻頓服,治妊娠胎動不安,胎死即出,未死即安。又以丹砂一兩為末,取飛淨三錢,於是時發三次酒服,治子死腹中立出。慎勿經火,若經伏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於砒硇。

《本草崇原》:水銀出於丹砂之中,精氣內藏,水之精也。色赤體堅,像合離明,火之精也。氣味甘寒,生於土石之中,乃資中土,而得水火之精。主治身體五臟百病者,五臟之氣,內歸坤土,外合週身,丹砂從中土而達五臟之氣,出於身體,則百病咸除。養精神者,養腎藏之魂,心藏之神,而上下水火相交矣。安魂魄者,安肝藏之魂,肺藏之魄,而內外氣血調和矣。調和其氣,故益氣。調和其血,故明目。上下水火相交,則精魅之怪、邪惡之鬼自消殺矣。

《本草求真》:﹝批﹞清心熱,鎮驚,安神。

硃砂專入心。即書所去丹砂、硃砂者是也。因砂出於朱州,故以辰名。體陽性陰,外顯丹色,內含真汞。不熱而寒,離中有吞。不苦而甘,水中有土也。嬰兒奼女,交會於中,故能入心解熱,而神安魄定。杲曰:丹砂純陰,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熱者非此不能除。是以同滑石、甘草,則清暑;同遠志、龍骨,則養心氣;同丹參則養心血;同地黃、枸杞則養腎;同厚朴、川椒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且以人參、茯神濃煎,調入丹砂,則治離魂病。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并行并臥,不辨真假者,離魂病也。《類編》云:錢丕少卿夜多惡夢,通宵不寐,自慮非吉。遇鄧州推官胡用之曰:昔常如此。有道士教戴辰砂如箭簇者,涉旬即驗,四五年不復有夢。因解髻中一絳囊遺之。即夕無夢,神魂安靜。以丹砂末一錢,和生雞子黃三枚,攪勻頓服,則妊娠胎動即安,胎死即出。慎勿經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於砒硇。況此純陰重滯,即未烹煉,久服呆悶,以其虛靈之氣被其鎮墜也。

《得配本草》:甘,微寒。入手少陰經血分,納浮溜之火。降心肺之熱。安神明,除煩滿,是其降火之功。辟邪祟,下死胎,乃其鎮重之力。去目翳,療瘡毒。心為火臟,不受辛熱之品,宜用此治之。

得蜜水調服五分,預解痘毒;多者可少,重者可輕。得南星、虎掌,去風痰;配枯礬末,治心痛;配蛤粉,治吐血;配當歸、丹參,養心血。佐棗仁、龍骨,養心氣。抑陰火以養元氣。得人參、茯苓,治離魂;自覺本形作兩人,并行并臥,不辨真假者,離魂病也。和雞子白服一錢。

治妊婦胎動。胎死即出,未死即安。

入六一散,治暑氣內伏;入托裡散,治毒氣攻心。同生地、杞子,養腎陰;納豬心蒸食,治遺濁。研敷產後舌出不收。暗擲盆盎作墮地聲,驚之即自收。

《本草經解》:硃砂氣微寒,秉天初冬寒水之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色赤而生水銀,入手少陰心經,蓋心乃火臟,而藏陰者也。氣味降多於升,質重味薄,陰也。

心腎者,人身之水火也,天地之用在於水火,水火安,則人身之天地位矣。丹砂色赤質重,可以鎮心火;氣寒,可以益腎水,水升火降,心腎相交,身體五臟之病皆愈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居也;腎者氣之源,精之處也,心腎安則精神交相養矣。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精神交養,則魂魄自安。

味甘益脾,脾為後天,氣者,得於天,充天穀,後天納穀,所以益氣。

心病多舍於肝,心火不炎,則肝血上奉,故又明目也。

《神農本草經讀》:丹砂氣微寒入腎,味甘無毒入脾,色赤入心。

主身體五臟百病皆可用,而無顧忌也。

氣者得之先天,全賴後天之穀氣而昌,丹砂味甘補脾,所以益氣。明目者,以石藥凝金之氣,金能鑒物。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甘,微寒。甘苦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與氣?蓋入口則知其味,入腹則知其性,若色與氣則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主身體五臟百病。百病者,凡病皆可用,無所禁忌,非謂能治天下之病也。凡和平之藥皆如此。養精神,凡精氣所結之物,皆足以養精神。人與天地同此精氣,以類相益也。安魂魄,亦入心,重鎮怯。益氣。氣降則藏,藏則益。明目,凡石藥皆能明目,石者金氣所凝,目之能鑒物,亦金氣所成也。又五臟之精皆上注於目,目大小眥屬心,丹砂益目中心臟之精。殺精魅邪惡鬼。大赤為天地純陽之色,故足以辟陰邪。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為汞。石屬金,汞亦金之精也。凡上品之藥,皆得天地五行之精以成其質。人身不外陰陽五行,採其精氣以補真元,則神靈通而形質固矣。但物性皆偏,太過不及斃翻足為害,苟非通乎造化之微者,未有試而不斃者也。

此因其色與質以知其效者。丹砂正赤,為純陽之色。心屬火,色赤,故能入心,而統治心經之證。其質重,故又有鎮墜氣血之能也。

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本經疏證》:凡藥所以致生氣於病中,化病氣為生氣者也。凡用藥取其稟賦之偏,以救人陰陽之偏勝也。是故藥物之性,無有不偏者。徐洄溪曰: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愚謂丹沙,則取其質與氣與色為用者也。質之剛是陽,內舍汞則陰。氣之寒是陰,色純赤則陽。故其義為陽抱陰,陰承陽。稟自先天,不假作為。人之有生已前,兩精相搏即有神,神依於精乃有氣,有氣而後有生,有生而後知識具,以成其魂,鑒別昭以成其魄。故凡精神失所養,則魂魄遂不安。欲養之安之,則舍陰陽緊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沙而誰取矣。然謂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何也?夫固以氣寒,非溫煦生生之具。故僅能於身體五臟百病中,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耳。若身體五臟百病,其不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者,則不得用丹沙,即精神當養,魂魄當安,氣當益,目當明,而無身體五臟百病者,用丹沙亦無益。血脈不通者,水中之火不繼續也。煩滿消渴者,火中之水失滋澤也。中惡腹痛,陰陽不相保抱,邪得乘間以入。毒氣疥瘻諸瘡,陽不蓄陰而反灼陰,惟得藥之陽抱陰、陰涵陽者治之。斯陽不為陰賊,陰不為陽累,諸疾均可已矣。是丹沙主治之義也。

丹沙之品甚尊,丹沙之用極博。乃仲景僅於寒氣厥逆赤丸中用之,但得別錄中惡腹痛一端耳。舉凡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諸大用盡遺之,何也?是固古今醫學分合所繫,不可不知者也。考班氏藝文志方技之別有四,一曰醫經,二曰經方,三曰房中,四曰神倦。太古之醫,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漢興有倉公咸能盡通其旨。迨漢中葉,學重師承,遂判而為四。自是各執一端,鮮能相通。即天縱仲景,於醫幾聖,其所深慨,亦止在不求經旨。斯須處方,是明明融洽醫經經方合為一貫,故於六淫之進退出入,陰陽之盛衰錯互,皆辨極黍銖,於房中神仙則咸闕焉。本經則太古相承,師師口授,該四而一焉者也。故仲景非特於精神魂魄等義,不備細研究以示人。即所謂輕身益壽不老神仙者,豈復一言述及耶。僅於五臟風寒積聚篇曰:邪入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目合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是歸結其旨於氣血,但使氣血充盈,精神魂魄自然安貼耳。

《本草新編》:丹砂,味甘,氣微寒,生餌無毒,煉服殺人。入心經。鎮養心神,通調血脈,殺鬼祟精魅,掃疥瘻瘡瘍,止渴除煩惱,安魂定魄。水銀,即丹砂火煅而出之者也,止可為外科之用。輕粉,又從水銀而再變者也,亦外科所需。此三物,至毒者水銀,其次輕粉,又其次則丹砂也。蓋水銀、輕粉經火百煉而成。丹砂未經火者,秉南方至精之氣,可藉以安神定魄,然亦止可少服以獲益也。輕粉功專收斂,世人治楊梅風毒,用之以圖速效,誰知毒未宣揚,遽用輕粉以斂毒,顧目前片刻之快,變成終身難治之瘡,鼻落身腐而死,可不慎哉。

或問輕粉之毒,多成於楊梅瘡,不識有何藥可救?近人多以土茯苓救之,然未見其收功也。曰:輕粉之毒,非服丹砂,則毒不能出。蓋輕粉即丹砂之子也,子見母即化矣。但服丹砂則有法,用丹砂一斤,切不可火煅,須覓明亮者,研末,水飛過,用茯苓末二斤,生甘草二兩,為末,共拌勻。每日用白滾水調服三錢,不須一月,輕粉毒盡散,而結毒全愈矣。

或問丹砂,古之真人每借之飛丹煉石,引納清和,配以金鉛,按之法象,合成金丹而成變化。青霞子及太清真君煉法,皆載之《丹經》,而錄之各《本草》也,先生略而不言,何也?曰:丹法難言,非有形之物也。古之真人,不過託言丹砂、黑鉛,以喻其金丹之妙也,何嘗取丹砂而烹煉之哉。夫丹砂最惡者火也,得火則有大毒。有唐以來,上而人主,下而縉紳,服烹煉丹砂之藥,未有不爛腸裂膚而死者。又安能長生變化飛騰升舉哉。此余所以略而不存也。

或問繆仲醇註疏《本草》,謂久服水銀,神仙不死之說,必得鉛華相合,乃能收攝真氣,凝結為丹,即道家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合」之旨也,吾子以為然乎?否乎?曰:此繆仲醇不知丹訣而錯認之也。金丹大道,豈藉後天有形之物而成哉?況水銀生用、煉用,無非有毒,大非丹砂可比,尤不可服,古今來服水銀而死者比比。夫水銀入耳則腦爛,豈入臟腑偏能有益乎。此不必辨而自明者也。

或問丹砂能消魚、龍、蛇、鱉之毒,有之乎?曰:有之。但生用則不能消毒耳。蓋魚、龍、蛇、鱉之毒,中於人身內外者,用丹砂煮熟作湯,或火煅為末服之,則毒氣盡消。丹砂生用則無毒,而熟用則有毒,以毒攻毒,故能奏功獨神耳。

《本草分經》:甘,涼,體陽性陰,心經血分藥。鎮心而瀉邪熱,定驚,清肝祛風,解毒。治癲狂,下死胎。多服令人呆悶。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微甘性涼,為汞五硫一化合而成。性涼體重,故能養精神、安魂魄、鎮驚悸、熄肝風;為其色赤入心,能清心熱,使不耗血,故能治心虛怔忡及不眠;能消除毒菌,故能治暴病傳染、霍亂吐瀉;能入腎導引腎氣上達於心,則陰陽調和,水火既濟;目得水火之精氣以養其瞳子,故能明目;外用之,又能敷瘡瘍疥癩諸毒。

鄒潤安曰:凡藥所以致生氣於病中,化病氣為生氣也。凡用藥取其稟賦之偏,以救人陰陽之偏勝也。是故藥物之性,未有不偏者。徐洄溪曰: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愚謂:丹砂,則取其質與氣與色為用者也。質之剛是陽,內含汞則陰氣之寒是陰,色純赤則陽,故其義為陽抱陰,陰承陽,稟自先天,不假作為。人之有生以前,兩精相搏即有神,神依於精乃有氣,有氣而後有生,有生而後知識具以成其魂,鑒別昭以成其魄,故凡精氣失其所養,則魂魄遂不安,欲養之安之,則舍陰陽緊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砂又奚取乎?然謂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何也?夫固以氣寒,非溫煦生生之具,故僅能於身體五臟百病中,養精神魂魄益氣明目耳。若身體五臟百病中,其不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者,則不必用丹砂也。血脈不通者,水中之火不繼續也,煩滿消渴者,火中之水失滋澤也,中惡腹痛陰陽不相保抱,邪得乘間以入,毒氣疥瘻諸瘡陽不畜陰而反灼陰,得惟藥之陽抱陰,陰涵陽者治之,斯陽不為陰賊,陰不為陽累,諸疾均可已矣。按此為鄒氏釋《神農本草經》之文,可謂精細入微矣。

【現代藥理研究】

  1. 硃砂具有鎮靜催眠作用。
  2. 硃砂具有抗驚厥作用。
  3. 硃砂外用能抑殺皮膚細菌和寄生蟲。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