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陰挺,又稱陰脫,指婦人陰中有物下墜,或突出陰道口外的一種病證。早見於《針灸甲乙經》。

本病病因與氣虛關係密切,或因素體虛弱,中氣不足,無力系胞,或因生育過多,損傷胞絡,腎氣虧損,失于固攝等,導致脫出不收。

針灸治療陰挺,亦首見於《針灸甲乙經》:「婦人淋漓,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照海主之」。在歷代醫學文獻中均不乏記載,在取穴上偏重於遠道選取,在治療上則重視灸法。有必要一提的是這一特點自唐宋至明清一直予以保持,這顯然值得我們作進一步分析和探討。

本病證與現代西醫學之子宮脫垂相當。

【辨症分型】

(一)氣虛下陷

自覺陰道內有物脫出,勞則加劇,臥床休息後,有時可自行消失,小腹、會陰部有下墜感,乏力,心悸,氣短,面色無華,小便量多,帶多色白,脈細,舌淡苔薄白。

(二)腎虛失固

自覺陰道有物脫出,腰酸腿軟,小腹下墜,小便頻數,夜間尤甚,陰道乾澀不適,頭暈耳鳴,脈沉細,舌紅。

【治療】

(一)氣虛下陷

1.治則:益氣升提。

2.處方:百會、氣海、維道、足三里、三陰交。

3.方義:百會位於巔頂,可升舉陽氣,此乃「病在下者高取之」之意。氣海屬任脈,任脈通於胞宮;維道為足少陽與帶脈之交合穴,二穴相配,有調補衝任、維繫帶脈、收攝胞宮之效。輔以足三里、三陰交,健脾益胃、升補中氣,諸穴相合,共收益氣升陽、固攝胞宮的作用。

4.治法:均用補法。氣海、維道針刺時針尖向恥骨聯合方向,使針感向會陰部放射。百會穴可配合艾條。

(二)腎虛失固

1.治則:補益固脫。

2.處方:關元、大赫、子宮、腎俞、照海。

3.方義:本型由腎虛衝任不固所致,故方中取關元、大赫調補衝任,取腎俞、照海補益腎氣,子宮穴屬奇穴,為治療陰挺的有效穴位。諸穴相合,共奏調補腎氣、固攝升提之效。

4.治法:均用補法,關元穴針後加灸,子宮穴向中線斜刺。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女子不字,陰暴出,經水漏,然谷主之。

《針灸資生經‧第三》:大敦主陰挺出,少府主陰挺長,上髎治婦人陰挺出不禁。

《針灸集成‧卷二》:陰挺出:陰蹻、曲骨、曲泉、照海、大敦、太溪、三壯。

《神灸經綸‧卷四》:陰挺:曲泉、太衝、然谷、照海。

上一節 血崩
女子不孕 下一節

expand_less